作文中心散文

古镇情怀散文(精选10篇)

本文已影响 1.36W人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镇情怀散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镇情怀散文(精选10篇)

古镇情怀散文 篇1

我的家乡有一个曾经被誉为“小汉口”、曾经令人骄傲过的小集镇——资丘古镇。

资丘镇坐落在美丽的清江中游,一千多年的悠久岁月积淀下来的浑厚文化和具有明清风格的街道建筑,记录着小镇曾经有过的辉煌。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周(公元558年)、隋唐时代,即在此设置资田郡,盐水县,小镇即为郡县治所。明洪武初年,实行乡甲制度以来,这里先后为长阳安宁乡、西乡、资泉乡、资丘区、资丘市苏维埃政府和资丘公社、资丘镇政府所在地。1980年8月,因地震诱发后山滑坡加上清江隔河岩电站动工兴建,小镇被迫迁址重建。随着电站竣工,库区蓄水,小镇从此告别了人们的视线,一千多年的风景终成匆匆过客,融入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

现在,每当人们在此泛舟游览,尽兴之余,熟知这里的人总爱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那情那景那人,找回些许失落的美好,任其在心头掠过淡淡的苍凉。

也许,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没人能想象出那碧波粼粼之下,曾经是一个居住着2000多人口的小镇,谁还能记起小镇的辉煌岁月和沧桑巨变!古老的小镇必定会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淡去,分解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应该也有责任将遗憾中的美好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小镇消失了,小镇独具土家特色的建筑所展现出的风采永远定格在同龄人的记忆中。

小镇位于清江中游最险恶的“向王滩”北岸,坐落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石礅上。街道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主要街道成建于明清两代,长约1公里。古朴典雅的房屋就修建在高低不平的岩墩上。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多重数进,阶梯形排列。临江一带,房屋坐河朝坡,崖岸是刀削般的险崖峭壁,清一色的“吊脚楼”,横陈其上。岩缝中古木倒悬,荆棘丛生,“吊脚楼”的木支架,楼顶的飞檐青瓦,掩映在青枝翠叶中,崖岸、楼台、护栏,参差不齐,或隐或现,碧波倒影,如诗如画。江风起兮雾飞扬,此时的小镇,更是美如蓬莱仙境。

走进镇内,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路面,宽不过5米。由于岁月久远,石板被磨得光滑如境,清可照人。沿街店铺毗连,人声鼎沸。喘急的泡麻溪从中流过,四季涛声如歌。低深的溪谷将小镇分为两半,故有东、西街之名;溪上修建有上下二桥将街道连接成为整体,又有上、下街之分。

从对舞溪经“上码头”进入镇区西街,颇负盛名的“刘国昌客栈”就呈现在眼前。门前高大的凉棚横遮街面,吊脚楼上的凉亭、长长的靠墩,是专供“背脚打杵”者靠稍歇脚、等候渡船的地方。每到夏季,垂柳成荫,江风送爽,这里经常是人流云集。

经此走过一段狭窄的街道,进入横跨街心的园拱门,就是“同心斋”,一个曾经誉满鄂西的糖果副食加工厂。这里的街道两旁,有上下两条巷道,一条拾级而上,直到墓坪街;一条踏阶而下,经大操场到皂角树潭。

沿主街道前行,经篾业社、林业站、缝纫社、信用社、中药材批发以及几大家中药材加工场地,便是全镇的中心——菜场。这里也有两条巷道,一条向上,过上桥到东街;一条向下通往大操场。巷道和街道相交,形成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全镇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场内除了进城农民所摆的“蔬菜摊”以外,到处可以见到水果,小五金等杂货地摊。

经菜场向东,便是商业服务业区。当时的供销社分工很细,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专营,诸如生产资料门市部、生活资料门市部、日杂、副食、五金、机械等等。全镇除了“中心饮食服务部”以外,沿街还有很多小吃店,花色繁多,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继续向前至“农技推广站”旁边,沿台阶而上,就是刘家祠堂,也是历代政府所在地。过下桥便进入东街,登上桥头石级,则是“向王庙”,亦即资丘完全小学。沿街道横过,下则到“烟墩台”,上则至东街。东街长约0.4公里。多以居民为主,历来不如西街繁华。

上下街之间,有巷道可通。泡麻溪西岸上下桥之间,有巷道名为“半边街”,房屋沿溪而建,狭窄的街道有的宽不过2米,一边是房屋,一边是在陡峭的崖岸上砌起的护栏,险峻而壮观。巷道全是用青石条砌成的“礓碴子”,行走比较艰难。向王庙东侧,有82级台阶直达上街,名为“八十二步礓碴子”,是泡麻溪东边上下街的直接通道。

每天清晨,成群结队的“背脚佬”匆匆的脚步声,铁质的“打杵钻”落在青石板上迸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一首黎明交响曲,让恬静的小镇从梦中醒来,开始新一天的热烈与喧嚣。

小镇有上下两大码头。“上码头”又称“渡口”,以渡人为主。“下码头”处于向王滩与桃花滩之间,以货运为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向王滩上巨石林立,激流涌波,惊涛拍岸,两滩之间大面积的回流江面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清江上的木帆船运输也止于此。这里,经常帆樯云集,黑压压的一片。白天,负责搬运货物的工人川流不息,吆喝声,号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入夜,清风习习,船上昏暗的灯光倒映水中,模糊的光柱随波荡漾。劳累了一天的船工渐次进入梦乡。清风习习,繁星闪烁,江水轰鸣,岩影憧憧,静谧之中,频添几分神秘和遐想。

解放以后,为了改善清江航运功能,县政府多次组织“输滩队”沿清江炸石输滩。经过几年的努力,木帆船可以勉强拉上向王滩,之后,镇政府又在滩上下桥西头的“皂角树潭”新修了“中码头”,大大增加了资丘码头的货物吞吐量,一时成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到六十年中期,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新码头很快被闲置渐至荒废,宽敞整齐的踏步只好与江边拉纤用过的“绞桩“形影相吊”了。

小镇消失了,小镇给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土家人所作出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

小镇地处清江中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扼江倚险的地势,使它成为清江中游最大的政治商贸中心。这里,曾经是清江木帆船通行的起点,东出长江,上接川蜀,下出荆沙,成为鄂西南水陆交通冲汇,是巴东、鹤峰、建始、五峰和本县西部进出口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曾以商贸繁盛而称雄鄂西南。

古镇情怀散文 篇2

江南多雨。来上海没几天,我已经领教了。

这几天里,上海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绵绵的秋雨中。我龟缩在宾馆的房间里,凭窗远望,铅灰色的天空下,城市的峡谷中,不规则的移动着车流和被五颜六色雨伞遮盖着的人流。喧嚣的市声中,似乎可以听出淅沥的落雨声。

其实,此时的雨并不强劲,只不过是“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那种“雨露”罢了,远发不出淅沥的声音。既挡不住游人的脚步,更能助添游人的游兴。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导游安排我们游览西塘。

西塘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镇”。其实,江南的古镇太多了,譬如周庄,譬如同里,譬如朱家角、甪直,都曾经一度吸引着游人的脚步。我曾跟随着人流游览过那里,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留恋和期待。那里虽然有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花纸伞,一样的弄堂,一样的雨廊,或许在小镇的哪个角落还一样地躲藏著名人的故居。然而,那里也一样地喧嚣,一样地世俗,一样地充满了商业气息。江南小镇的遗韵已不复存在。记得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旅游业不知败坏了多少风景,电视机不知培养了多少白痴。”

西塘也是这样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千年古镇。

车停西塘门外停车场。时间尚早,售票窗没有打开。巍峨的景点大门客气地阻止我们,使我有充足的时间仔细打量这座大门:黑瓦脊,马头墙,漆黑的大门敞开着,门前横一不锈钢制的栏杆。这一不伦不类的组合,使人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走进西塘镇大门——不,确切些说是走进景点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仿古商业街,店面装修的不古不洋。店主十分卖力的向游人兜售着中国所有景点差不多千篇一律的小纪念品和风味小吃。店主热情的叫卖声和充斥街巷的臭豆腐味差不多已经败坏了我的游兴。我撇开导游带领的队伍,快步迈过商业街,向小镇深处走去。

还好,小镇深处,流水犹在,小桥犹在,泊在岸边的乌篷船犹在,鳞次栉比的河房犹在。河房上,招揽顾客的幌子依然古朴,挂在檐角的灯笼依然醒目。我不禁拿起相机聚焦。可是,误闯镜头的是:房顶上的太阳能,山墙上的空调机,纵横穿空的高压线,依偎依墙角的摩托车,花雨伞下摩肩接踵、袒胸露背的人流,这一切的一切,使我几经举起相机的手又几经放下。说实话,走遍古镇,无一处场景可以入镜。

无奈,我只有寻游人走不到的犄角旮旯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游人罕至的小巷深处,看到古朴的一幕:灰砖砌就的矮墙,墙脊上爬满的丝瓜秧,丝瓜秧上盛开的黄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还有那墙壁上挂着的斗笠、黄玉米、红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衬托下的罗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闭目养神的老翁,老翁身边躺卧的看家的黄狗,远处的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的河房…… 江南水乡古镇的元素囊括在一起。我不由分说,按下快门,摄下难得的一景。

遗憾的是,进入镜头的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灰墙不起眼处的一行小字:私宅禁止拍照,参观付款五元。看着黄狗那不可名状的眼睛,我赶紧溜之大吉。

不管怎么说,西塘是我走过的最像水乡的水乡,最像古镇的古镇。可是,西塘这一千年水乡古镇应有的韵味在游人的践踏下,正在逐渐消失。

古镇情怀散文 篇3

喜欢旅游,喜欢去美丽的地方,喜欢跟挚亲好友行走在快乐的路上。

商州棣花古镇,据说那是一块渡劫涅盤之地,山山水水都是见证。据说那是一个让鬼才一支笔笑傲天下之地,花花草草都是故事。蓝田文学群的兄弟姐妹们,走起!

一辆驴妈妈旅行社的大巴,一群喜欢憧憬和浪漫,喜欢在文字里畅想的家人,在初升的太阳与白云纠结中出发了,一路向南。

这是一个注定不安份的大家庭,有笔能书人生,无笔能述快乐。硬是将近乎三个小时的车程,制造出一转眼的感觉。演讲、朗诵、脱口秀、唱歌、轮番上场,样样精彩。就连我这一上车站着都能睡着的人,也兴奋到忘乎所以。只是可惜,忘了欣赏那窗外飞驰而过的连绵青山。

当蓝田文学群的四十几位俊男靓女,举着旗帜行走在古镇时,这里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棣花古镇位于秦岭腹地,属丹凤县管辖。唐代白居易曾在此写下名句:“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四面青山叠翠,四时风景常鲜。丹江之水一路欢笑,从身边流过 。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由于水陆交通的发达,这里曾经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繁华之地,一条穿越千年的清风老街和驿站,见证了这商於古道的沧桑和繁华。

最让棣花声名显赫,载入史册的是他曾经“宋金边城”的身份。穿过巍峨的边城门楼,走过宋金桥,站在宽敞“宋金议和厅”里。恍惚间一幅画卷徐徐展开,金戈铁马的撕杀中,徽钦二帝画笔难敌弯刀,绝美的宋词难敌游牧部落的长啸。纵然英雄“怒发冲冠”有直捣黄龙之才,有“还我河山”之力,也是枉然。奈何赵家无收复之心,只想偏安。抛父兄之性命于脑后,弃大好的江山于金人。宋金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和议”。用屈辱和英雄的血换来偏安一隅的艳丽和繁华。

行走在这古老的街道上,看看两边紧挨的一家家店铺,和文友们的嘻笑间心想,是否当初在两个集团的较量中,这些普通人家隔街相望,鸡犬相闻,互通往来。你议你的和,我通我的好。

一路走,一路笑,一路拍照,这帮爱臭美的人,恨不能将每一处美景都收入囊中。这时一处青砖盖起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映入眼帘的是“文学馆”几个大字。终于到了,我站在这馆前,肃然起敬,这是我心中的“神殿”呀。沿阶而上,脑海里旖旎而出一串串书名。从平娃到平凹,从丹凤棣花到全国,从《商州初录》到《秦腔》获矛盾文学奖。他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是因了这丹江之水的滋润,还是因这“歪门斜道”的风水?还星因这天外飞石的灵性? 这“鬼才”就是传奇。一部书从热销到十年遭禁,再到解禁,这在当代文学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当大家都在院里那块标有“丑石”的石头前合影的时候,我没有去。我在努力的回忆着贾的描述,怎么也将经典之作《丑石》和他联系不到一处。我横看竖看转着圈看,坐在上面看,也没看出他来自天外的痕迹。这分明就是一块石头,一块大石头而已。我们库峪河里多得数不清。这种感觉还不敢吭声,生怕大家笑我愚钝。或许这就是大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在他的眼里万物皆通灵,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我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作者成功无疑是棣花的骄傲,带来的不仅是文化的荣耀,还带给家乡源源不断的财富。他的长篇小说《高兴》实实在在的惠及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小说主人公的原形刘高兴。走出文学馆,下一段小土坡,有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院墙上挂着“刘高兴家”的牌子。一位清瘦的老人,一身文化人的装束,端坐在书案后面。依着“刘高兴”这名过着悠哉乐哉的名人雅士生活,又是一轮拍照留念。我想今天同来的可都是舞文弄墨之辈,说不定那天谁脑子发热将我写进了书里,而书又不小心火了。我也过过这“王高兴”的瘾。回去后要多巴结巴结他们,在群里勤发红包着。

穿过了历史的棣花,感受了孕育大师的棣花。一行人继续前行。再下一段小土坡,穿过一片竹林,一个自然中的棣花,铺将开来。这是一片百亩荷塘,湖心没建亭台,水面没架回廊,不加修饰,以一种纯自然 的状态展示着她的魅力。荷叶或铺在水面,随波起伏,或挺立风中,随风轻摆。一丛丛芦苇毫无规则点缀其中,偶而也有不知名的水草生长其间,努力的炫耀着自己,欲在这美景中争得一席之位。岸边成片的翠竹依水而生,一条蜿蜒的小路在这翠竹和荷叶之间绕湖而成。

面对这佳境人人都在忙着拍照,长枪短炮纷纷举起,恨不能将这所有的美摄入镜头带在身边。说起照相我还真佩服这些女士们,她们仿佛在和这自然争宠,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或是妩媚,或是风情,或是清纯,或是青春。平日群里抢红包的“野蛮”荡然无存。难怪有人说一个女人就是一处风景。

由于旅行社安排的时间有限,这次棣花之行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坐在车上我想,这古镇的诱惑决非匆匆一瞥所能了解的,领悟的。还有那四周的青山,美丽的丹江,她们又隐藏着多少秘密和故事,又有多少如画的风光。

下一站“竹林关古镇”那又是场什么样的美景盛宴?到时,我们一起欣赏好吗。

古镇情怀散文 篇4

上海的练塘也是水乡古镇,但给人的感受却与朱家角不同。朱家角以商铺林立的繁华古市街,高墙窄巷的幽静古宅区,充分体现出它古代市镇的特征。练塘镇沿市河两边石板街上的老房子,既不像某些江南古镇现在商铺遍地开花,也没有重门深锁,居民完全保持着一种自管自生活的原生态,不“作秀”,也还没有染上浓重的商业气。如果不是亲自到那里,真的很难想象热闹繁华的上海居然有这么个安静的小镇。

中国的古镇众多,练塘实在也算不上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如果说有什么是独一无二,那就是“陈云故里”的头衔。练塘说起来也算是红色小镇,曾经这里也衍生出许多壮烈的革命故事,而陈云,这位低调的中央领导人就出生在这里。

古镇区在镇中市河两侧,隔河相望的两条石板路,一条叫上塘街,一条叫下塘街。经过近年整治,修复了条石驳岸2638米,各式水桥、河埠平台69处,明清建筑1.8万平方米。在市河边徜徉,两岸是整齐的石驳岸、水码头、整洁的石板路、公共厕所,老树成行,绿荫浓密,时有花坛吐芳,延绵千米。上下塘老街的建筑凸现出清末民初江南集镇民居的特点。

上塘街大概是从前的商业街,现在还留有几家米行、酱园、竹木行、南货店、烟杂店。练塘盛产薄稻米、茭白、青虾、鱼蟹,从街上的建筑式样和早前商铺的痕迹来看,从前应是很热闹的交易和货运中心。上塘街的建筑基本是两层楼,没有院子,临街花格长窗,推门就进屋,很像那种前店后宅的老式商铺作坊格局。街中段有座三角形过街骑楼,楼下一侧是杂货店,一侧是家书印社。一座原先的酱园贴水而筑,从河对岸能看到墙上大大的“酱”字和运货的私家码头,二楼那个带木栏杆的大晒台,既是堆栈,又是纳凉观水景的好地方。仅有的两座当街有院子的老屋在街两头,西头那座石库门老式酱园已成了民居,街东头那座旧院,拱形门券上“青浦第二警察分局”几个字仍很醒目,足以证明几十年前练塘曾是青浦重镇。

下塘街基本是三合、四合院宅,圆头山墙,粉壁黛瓦,临街的窗户都开得很小。从偶尔半开的院门望进去,窄而进深。推开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颜安学校的院门,回廊、照壁、小园,仍然保留了早年书院的格局。校园旁边还有座建于清代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修葺一新的陈云故居和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也在下塘街。这些历史人文建筑,使下塘街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两街的居民习惯明显不同。下塘街较为封闭,难得见到居民当街而立。而上塘街上,三三两两的阿婆坐在屋前树阴下,手里做着针线活随口闲聊,全不理会偶尔经过的游客,即便是拎着马桶上公厕的妇女,遇到游客也只是笑笑。傍晚时分,临街长窗飘出电台里的苏州评弹声、家长里短的本地话音和炒菜的香气,散落河面,洋溢着浓浓的“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生活情趣。

练塘镇已有上千年历史,老辈人还记得原先叫章练塘,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还在河荡操练过水军。古镇区时时可见古迹。横跨市河的桥梁中,有6座元、明、清古石桥。建于1343年的顺德桥,桥面、桥栏均用花岗岩长条石架成,全桥三跨22级,是具有元代特色的柱式石桥。镇西南的西林古杏村为旧时练塘八景之一“圆通朝爽”遗址。

练塘镇区还有汾湖、叶厍荡、钱盛荡,东临泖河与松江天马山等云间九峰相望,形成三泖行帆、九峰列翠的绮丽景色。练塘的5000亩人造森林和佘山的1万亩人造森林建成后将连成一片。晴日碧空登上镇中的古泖塔,上海郊野惟一的自然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从市河中寂寞的竹篷木船来看,练塘不是没有开发古镇区旅游景点的设想,只因知者甚少。青浦区还有一处原为上海“桥乡”的古镇金泽,至今尚存宋、元、明、清四朝8座古石桥,其中的普济桥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虽然距朱家角、大观园只一箭之遥,也同样因为缺少知名度而游客寥寥。

古镇情怀散文 篇5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60公里,距犍为县城25公里。据史料记载罗城古镇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象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 从高处俯视,象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现存)犹如船舵。 老街长209米,最宽处 9.5米。如果你登高远望,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因而罗城又赢得了诸多美称:如:“山顶一只船”、“东方的'诺亚方舟”。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 1628年)。几百年来,罗城人在这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小曲、掏耳朵、抽叶子烟,享尽了人间红尘的清福。

我对古城与古镇的向往源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一直以来就对古城或是古镇无比的钟爱,古城与古镇有文化气息,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对古镇或旧物的热情,对我而言并不是一种模糊的寻找,而是一种精确的缅怀的亲切。

行走在罗城古镇的阳光下,我被感动在老屋一缕缕透明的光线里。阳光在房梁和墙壁上的游走,那些旧物在我眼中所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让我在任何时候都感到持续,随着脚步的移动,恍惚感越来越强烈,短时间之内,整个人有些许迷失。阳光是从房顶上的青灰瓦缝间泄漏下来的,光线穿过潮湿灰暗的空间照射在蒙尘的墙壁上。如不是缺少了穿着古装的人,我真的以为自己穿越了。

古城镇给人的感觉都是是慢节奏的,就连风都是温柔的,柔得连空气都不能漾起一点点的涟漪! 就如一行行错落有致的现代诗词,丰满、留白,细腻,婉约。修筑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传明代崇祯年间,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当地民众苦于缺水,生活极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几句“罗城旱码头,衣冠不长久。要得水成河,罗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当地人居然也认定改造建筑是解决缺水难题的好办法,于是纷纷捐资修建,于是也就有了现在这座举世罕见的小镇。

这座船形古镇全长2000多米,宽约650米。主街道为南北走向,两端较窄,中间宽敞。街面起伏,恰如波涛中的甲板;街中戏楼高耸,如高扬的风帆。而街尾的灵官庙又如同航船的船舱。沿着老街的入口走进去,两边都是黑瓦木门老房子,状似船型的木结构老瓦屋顶长廊“船形街”,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街道两侧各有一排长约200米,宽约6米的荫廊,仿佛船篷一般,又称“船厅街”。罗城的建筑布局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83年,澳大利亚有关方面就在墨尔本依罗城的风格建成一座“中国旅游卫星城”。 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船形街”的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 我刚踏进船型街,便看到左侧门楼处一个老爷爷躺在椅上,手摇蒲扇,叶缝间漏下点点光斑,照在老人沧桑的脸上,老人眯缝着眼睛,很享受,很悠闲,光线一寸一寸挪移,时值将近正午,有细细的阳光慵懒地散下来,气温有些回升,经过昨夜大雨冲刷的空气也略略地有了些湿度。散漫的阆中古城,因而显得更加的恬淡了,店铺的门敞开着,可是主人家却如一只懒猫,有气无力地蜷缩在竹椅上,魅力还不在于它的古老,而在于从黑青瓦下面所飘逸出来的那股浓浓的味道。

转过街角,从灵官庙起,右拐便看见这里是老街最热闹的地方,街中正面是高高耸起的戏楼,共有三层约10米高,楼下是前后街的过道,二楼是戏台,三楼是房顶部份,戏楼两旁的大木柱上挂有木黑板对联,戏台前面两边就是船蓬一样的荫廊,左边荫廊地面高出街地面约一米,右边荫廊地面与街面平,两边荫廊房面一样高,都在戏台的一半。戏台与荫廊全都是木结构,上盖小青瓦。长廊两侧都是密密匝匝的茶摊,一色的竹椅竹凳,众多的男男女女神态放松自在,围坐着打牌,喝茶,摆龙门阵,我被这样闲适平和温暖的画面打动了,被这声势浩大的玩牌场面所震撼,在这“船形街”上的船上“少说有上百家茶馆,几百人在娱乐打麻将和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长牌,真可说是罗城古镇上独特的风景线,娱乐场面好壮观。

在罗城古镇上,满街喝茶的乡民,一年365天,天天如此。短短的一条街上,你来我往的乡民们基本上把茶馆当成了自己的半个家,每天如果不坐上喝杯茶,绝对不能舒服地过上一天。当地人或者来镇上赶集的都会在这里汇集,随便找个茶桌围坐,沏上茶,要个点心,点上一枝手卷烟,打一会儿小纸牌,和乡里乡亲摆上几个时辰龙门阵,就是罗城古镇人们的生活样子。喝茶就是古镇的最大特色。”在外人看来,着实弄不懂茶客们每天到此喝茶的原由,或许其间所有的乐趣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最为明白…

除了当地百姓坐在船形街里喝茶、玩牌、聊天、经营着日用小商品给你带来永无止歇的生气外,这里的建筑以及民风民情,都因为没有受到外在过多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我想这是古镇的庆幸,这样的保护,得益于它的遥远没有过多的游人去打扰它。走在街上,有些恍惚,那种儿时记忆中的老街老景像回放的电影,一直在眼前出现。

外面世界的精彩似乎与这里没有任何联系,听不到喧哗、看不到奢糜,古镇人的衣着与装束、还有生活中的道具就这样呈现在你的视野里。恬静而从容,不紧不慢的节奏就是这里每天重复着的写实与生活再现。船形街里喝茶、玩牌、聊天、经营着日用小百货的当地人可以给你带来永无止歇的生气外,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停留在上个世纪。这里离大都市相对遥远,没有过多的游客来惊扰它,因此鲜见其它古镇上的人潮涌动。但是这里并不缺失生活的气息,当地人按部就班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幕幕活脱脱的人间喜剧。但是,你在古镇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仿佛都与你曾经的生活过往习习相关,即使是你不小心失落了的过去,在这里你都会慢慢找到,那怕是情感。雨后的空气中有种淡淡的清新,可以从这清新的气息之中分辩出当地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香味。

我第一次真实体验到了川西古镇的淳朴民风,蜀人会享受,懂享受,他们最常挂在嘴上的词就是:“安逸”、“巴适”,很多人每天的生活就从茶座上开始,又从茶座上结束,麻将牌打起,各种小吃吃起,嘻笑间把一天的日子就过去了。整个古镇最为奇特的是“晴天在街上走不晒太阳,雨天穿布鞋走通街不湿足。”这样的建筑充分展示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到罗城旅游,不仅是观光,更是去感受一种生活。和当地百姓一样在古镇泡一杯茶坐下,融入他们的生活,让自己的身心都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去感受古镇的悠闲。

作者简介:姜秀丽,笔名:清雅,《悦读天下:乾坤文丛II》、《枫叶之声》《画都意象》等文丛主编,《满江红》《虞美人》《浪淘沙(诗歌卷)(散文卷)》《且行且吟》《云中谁寄锦书来(诗歌卷)(散文卷)》《常青藤》《锦书流年(诗歌卷)(散文卷)》《墨海书韵》《流年絮语》等诗文合集执行主编,《落入时间的海》诗文合集副主编,《中国草根》《沃土》杂志编委。文学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博爱》《京民文苑》《齐鲁英才》《北京诗人》《威宁诗刊》《青海湖》《华夏诗刊》《作家导刊》《散文中国》《中国魂》《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家园文学》《北方文化导刊》《中国文学》《文学月刊》《大众》《散文诗刊》《当代散文诗报》《美塑》《悦读》《当代诗人》《新诗刊》《鄱阳湖文学》《燕赵散文》《华夏文坛》《中国散文诗报《华夏诗报》《青岛财经日报》《新诗刊》《紫江诗刊》《若水》《中国草根》《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日莱州》《中原风》等报刊杂志。2010年出版个人作品集《心在水云间》,策划主编图书出版50多部。

古镇情怀散文 篇6

情在旅途,爱在流年。在这新旧年岁更迭的日子里,来到了梦境中的三河古镇,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

走进古镇,豁然开朗,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错落有致的展现在眼前。“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给人梦境的感觉,又像一幅淡雅迷人的水墨画,我仿佛是画中人,陶醉在这美景中,心中有一种喜悦弥漫着。

古镇有南、西两条古街,徜徉在这深巷幽远的街上,青石板路光滑圆润,散发着古老而清悠的气息,仿佛穿越了千年岁月,给人一种轻拥沧桑时光的惬意。古街两侧白色的马头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平门格扇,雕花镂窗,最吸引我的还是特色小店,瓦片上绘画古朴而又独特,各种民俗工艺让人流连忘返。

一条古老、悠长的"一人巷",吸引着游人驻足,斑驳的小巷幽静而沉寂,我好奇的走进只能容得一人通行的古巷,一种淡淡的恐惧和怀古之情慢慢袭来,快步走出巷子,沿着古街检拾着恬淡的心情,咀嚼着古风的味道,一路前行。

古街的尽头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寺院,因宋太祖幼年在此避难,后亲题为“万年寺”,祈祷万年基业。进入院内,正面是巍峨的大雄宝殿,侧面是精致的地藏殿,后院竖立有九层高的“万年塔”,此塔是三河镇最高的建筑。寺院的墙壁上有一段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感触颇深。漫步在这静静寺院,思索着、感悟着,内心更加清静而空灵。

古镇以水乡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古河、古桥、古民居、古街、古圩、古茶楼、古庙会、古战场。水乡如诗,古河如画,站在古桥之上,清澈的小南河尽收眼底。三河古镇,古桥众多。三县桥,因“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而得名,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是三河保存最完好的古石桥。

鹊渚廊桥,一座两层飞檐翘角式的古朴典雅小桥,有人称它为情人桥,一些情侣笑语盈盈从桥上走过,希望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望着威严古城墙上太平天国的旗帜,想像太平军在此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仿佛看到了当年英勇的太平军将士坚守的身影。三河镇著名人物还有,担任过爱国将领冯玉祥秘书的郑善甫;著名的爱国侨领和社会活动家董寅初;任合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孙立人;清华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他们的故居或生平事迹展览馆分布在古街的深处,供游人参观、纪念和缅怀。

古镇小桥流水,处处透溢着浓郁的古风神韵,离开古镇,心仍被它牵动着荡着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古镇情怀散文 篇7

龙苍沟旅行社导游介绍说,平乐古镇是个好地方。

4月5日,我终于背起了挂包,向这个神往已久的邛崃平乐古镇出发了。

透过车窗可以看見郊外田野一片片金黄油菜花和路旁农家小屋前的梨花桃花,背着蔬菜在田埂上行走的农民,还有漫不经心的耕牛……

一路行来,一片充满诗情的画卷,触手可及。经过两小时,终于到达了,小镇古色古香被周围淸淸的河水环抱,周围梨花片片,桃花成林,就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

平乐古镇是邛崃市的一个小镇,有着汉代的建筑风格,这里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流传着许多司马相如与她的爱情传说……

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自从与才女卓文君成亲后,便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不料后来相如为武帝重用,久居京城,看尽名媛美女,竟对文君萌生嫌弃之心。有一天,他给妻子送去了一封怪信,并嘱咐一定要带回文君的回信。卓文君盼到了丈夫的来信,欣喜若狂!可是拆开一看,她的心都凉了,原来信上只有冰冰冷冷的十三字: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瞧见在“万”字之后,少了一个“亿”字,当下心如刀割、泪眼婆娑。因为无“无亿”即“无意”也,是丈夫对自己已然“无意”的暗示!下书人又在旁边急催着“大人吩咐,立等下文!”于是,她强忍着悲痛,回了一封倒顺书《怨郎诗》给司马相如: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禀烛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我做男。司马相如阅信后,悔恨不已,深为卓文君的聪明才智和纯贞爱情所感动,亲迎卓文君到长安,并从此杜绝犬马声色,兢兢业业做学问,终成辞赋大家。

在这个古镇,随便问一小学生便倒背如流这卓文君的《怨郎诗》。蜿蜒的石板小路,两旁灰白的墙,黑色的瓦,高高的石拱桥,流水从桥下绕镇而过,站在桥上可以看见岸边穿着汉服的妇人在冼菜,有几对情侣并肩漫步,一串清脆的笑声,七八个美女穿着汉服往桥上迎面而来,增添了古镇的风采。这里沒有喧闹的车水马龙,一切让人感到质朴纯真、沉静而不失厚重,白墙黑瓦的木屋给人一种原生态的感觉。我在相机里装上了黑白胶卷,数码相机彩色不适合这里,经过几百年沉淀,用斑斓色来表达,是一种轻薄,选择黑白,相信多年后当我翻看相册时,不会在那些泛黃的记忆中找不到曾经的感动。

这时,令人心颤的妙龄美女穿着汉服摇摆而来,像是想钻入我镜头似的,顿时,我按动快门,“咔嚓嚓”地把她们收进了镜框,感动的刹那,河边的农妇、街边叫卖的小贩男子、呀呀学语的孩子与破旧的老屋、雕花的窗棂,等等一起定格在相机里。

这里每户人家都摆着小商品,琳琅满目,有草编的各色遮太阳的小帽,有木刻的牛羊、十二生肖当、土特产品、价钱便宜的龙尾砚……这里的生活如同驻足几个世纪前,商品、房屋大都是仿制的,但出售的不是商品,而是历史。突然间,从屋內出来一个穿着汉服的美丽清纯少妇,像是我过去的恋人,白里透红的脸,妩媚动人的眼睛,向我直射过来,刚走近,我就感到一阵心跳,好像被她勾了魂似的,一退步差点撞倒身后的老太婆,少妇从竹蓝里挑中了一个石刻的蝴蝶,递到我手心,说:“老师,买一个吧?”我轻轻地握起上下观看,透明的蝴蝶身上可以看见血管一样的脉络,在一蓝饰品中一眼就看中它,我相信缘份,挂在脖子上,红、色的运动装是家乡土地的颜色,一只蝴蝶伏在上面,是一种回归自然吧。

由于刚才美女冲桥而来短了我神经,沒有细心地品读这古桥,这时才慢慢地欣赏起这古桥来。这桥与众不同,沒有上里古镇的幽雅,更沒有家乡龙苍沟天生桥的苍桑,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气势雄伟,拱形结构奇特,石板桥都是沒有弧度的。听一年近90的老人说这座桥处在两条河的交汇处,河在这里称作“龙”,两条河聚在一起,便取了“二龙戏珠”之意,于是桥便成了拱形,宛如明珠。这里也是惩恶扬善的地方,一座高耸的搂亭梁上写着“清风亭”三个大字,凡是为非作歹、无能贪的官污吏、民间盗贼,都要被吊在钩子上送往二龙交汇处接受惩罚,背风水冲撞。这里严格的民风,保一方水土,就像家乡兰家山的文俨塔专惩治贪的官污吏,天王盖地虎宝,塔镇贪妖。

夜幕降临我,踩着吱呀作响的楼梯走上亭上顶端,昏暗的亭子透进一缕夕阳光芒。人去楼空,当初的罗幕轻帘、浅呤低唱,如今只剩下这烟锁的重楼兀自矗立在那,托腮凝思的女子到哪儿去了?遥望四周,这里的人们仿佛生活在黑与白的版画中,亭下的流水是不尽的流年……

古镇情怀散文 篇8

时隔一年,我又一次来到了这个地方。一直以来,去风景名胜,我总是不喜欢自己留影,因为我不希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多的,我倒是愿意把它留在心中,那样它可以任我炫丽化,美妙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模糊,再变清晰,另类的清晰,梦幻般的美丽。就如酒,慢慢的变得会变得越来越纯,越来越香。

烟雨江南,古色小镇,青石小道,寻常陌巷,或熟悉亲切,或如梦似幻,原来小镇一直都存在我的梦中。

依旧是一个人的旅程,毫无目的的游走,不必在意什么,脑袋思维转得快也好,慢也罢,一切随意而为。心情惆怅也好,孤单也罢,怎么样都无所谓,因为这是我一个人的世界。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一个人静静的走,呆呆的看;亦很喜欢这样的时段来到这里,人群不多不少,不似节假日那么人山人海,亦不似那么的寒冷时节那么孤单冷清,疏疏落落的人群,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中年夫妻,稚嫩的学生,形形色色,或娴静,或陶醉,平平静静,不涌不潮,就有如秋季的明兰河,没有夏日的汹涌奔腾,亦没有冬日的干涸凋零。沿着老巷子走着,淡淡的雾,把路边的湖面装饰得如同仙境,毛毛的细雨飘飘洒洒地落在脸上,痒痒的,仿佛儿时母亲温柔的手抚摸着你。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几个学生摸样的人在拿着画板,躲在屋檐下的青石阶梯上画着什么,过去瞄上几眼,看着他们虽然画的是同一个地方,可画出来的却不尽一致,或许他们都只是在画他们自己梦中的小镇罢。走累了,在河边寻找一个偏僻角落的位置,喝上一勺芝麻豆子茶,芝麻的香,豆子的脆,然后撑着双额,看着杯中的水汽升起,通过水汽,看着秋风戏水,细柳艳舞,艳红的鸡冠花挺立于风中,再有几艘木船伫立河中,好一幅遥远梦中的诗画,一幅直入人心的画。

然而,熙熙攘攘的人群,远处飘来的恶心的油炸鱼的香味,仿佛又把我从那种臆想的状态中拉了回来。再回过头看看对面的古色古香却又带着时代气息的木房,远处喇叭中不断重复播放着的“甜酒,小钵子甜酒”,又让我不得不开始怀疑它的真实了。是小镇的真实还是梦更真实?带上耳塞,依旧那首不知被我听过多少次的《卡农》,此刻又是如此沁入人心,一种久违的感觉又涌上心头。还是让幽美的钢琴声把我带入梦中吧,真的不愿醒来。

有一种东西,不入画,不入诗,却入心。

古镇情怀散文 篇9

很早就听说“蜀汉兴,葭萌起;蜀汉亡,葭萌止”的传说,料想葭萌同蜀汉的关系必定异乎寻常,于是心中有了向往。后来注意相关史料,才知道葭萌这座弹丸古城,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攸关。葭萌是金牛古道一座重要驿站,几千年来,是军旅商贾往来于秦蜀之间的重要通道和中憩之所。据记载,葭萌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在战国时期是古蜀国开明十二世给其弟葭萌的封地,是苴侯国的都邑。秦灭巴蜀后,在此置葭萌县;三国时代,蜀汉改葭萌为汉寿;晋朝改名晋寿,隋唐复名葭萌,宋朝改为昭化。

到葭萌去看看,是我早有的夙愿。出剑门关北行,沿古蜀道,穿深谷,越苍岭,行约三十余公里,从岭上下望,见群山环抱着一片开阔地。嘉陵江,白龙江在此合流洄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水太极图奇景。在太极图阳极鱼眼处,镶嵌着一座古城,这就是葭萌了,现在叫昭化古镇。

入古镇,沿外城街道由西往东走,首先看到一棵高大的菩提树,树后是敬侯祠。敬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大将军费祎而建,内有费祎墓冢。费祎曾设丞相府于汉寿(葭萌),后被降将郭循杀害,葬于汉寿,谥为敬侯。费祎以一代名相,治国良才,竟然也因酒而亡身,与张飞殊途同归,令时人痛惜不已。费祎的死,使蜀汉政权的灭亡大为提前。

敬候祠东边不远,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城楼,叫临清门,是古镇的西门。门楼高20多米,两边连着近10米高的城墙。看景点介绍牌,才知道临清门即古葭萌关。关前有一块宽阔的平坝,比足球场略小,传说这就是张飞大战马超的战胜坝。《三国演义》上说,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前大战,从白天直厮杀到夜晚,不分胜负。这段描写,使葭萌关声名远播。我却对这“战胜坝”有些不解,两强相斗,没有胜负,何以称“战胜坝”?我想,张飞马超,勇猛神武,堪称战神,是否原叫“战神坝”,后来因音近而误传,也未可知。

其实,葭萌这里发生的大战有数十次。最早是秦蜀之战。公元前316年,张仪,司马错伐蜀,古蜀王开明十二世在葭萌迎敌,生死激战,蜀国大败,遂至亡国。公元211年,刘备率荆州之兵,溯长江、嘉陵江而上,进驻葭萌并以此为根据地,积蓄人气和力量。翌年挥师西南,后来攻占成都并称帝。他心中感念葭萌这块发迹福地,改葭萌为汉寿,意为“汉祚永寿”。可天不遂愿,蜀汉政权仅仅维持了42年,就归司马氏了。公元263年,姜维退守葭萌、剑门,以抗击魏将钟会,但后主刘禅却投降了从阴平道入蜀的魏将邓艾。蜀汉先亡而葭萌、剑门后失。由此可证,蜀汉兴亡,确在葭萌。斗转星移,历史的风雨尘潦,已将远古的王侯将相、金戈铁马涤荡无踪,唯余秦砖汉瓦,唐碑宋碣还伴着长流不息的一江秋水。

站在葭萌关前,我又想起一段轶事。五代后期,后蜀国君孟昶有一妃子,号花蕊夫人,芳华绝代,才貌双全。公元965年,后蜀被北宋所灭,花蕊夫人被解往东京汴梁,途径葭萌关时,题《采桑子》一词,上阕云:“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烟,马上时时闻杜鹃。”仅成一半,押解军士催促上路,不得已掷笔而去。后来,有好事文人续道:“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后人评说,上下阕意境犹如天壤,实为狗尾续貂。时过境迁,花蕊夫人的题词,已无迹可寻,只有这黄褐色的城墙和巍巍然的关楼,似乎还在讲述着这段流传千年的趣谈。

入葭萌关,走进内城,顺金牛古道穿城而过,一种古朴淳厚的气息扑面而来。古镇大街小巷呈“丁”字相连,构成“道路交错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格局。街道整齐有致的青石板,两边深褐色调的民居与店铺,翘檐飞角的跨街古亭,精工雕凿的古式牌坊,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它古老的传奇。

穿过古镇,东出瞻凤门,来到金牛古道上有名的桔柏古渡。据记载,三国晚期,魏将钟会曾在桔柏渡口同蜀汉军多次鏖战。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蜀地,驻葭萌时,于桔柏渡东边摆宴三日,此地至今还叫“摆宴坝”。后来,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西逃,也来到桔柏渡,历史又一次在这里重演。南宋诗人陆游对桔柏渡,对葭萌驿十分怀念,晚年还吟出“乱山落日葭萌驿,古渡悲风桔柏江”的诗句。站在古渡头,看嘉陵江滔滔西去,笔架山倒映江流,江山掩映,山环水绕,恍如身在超凡脱俗的方外之地!

夜幕笼罩下的葭萌,更显得幽僻绝尘。我走出客栈,又经战胜坝,进葭萌关,过龙门书院,走向汉寿坛。弦月斜倚山岭,天空稀星闪烁,古镇阒寂无声。战胜坝、葭萌关灯饰通明,一株高大的古香椿树,一株银杏树,似一对忠诚的卫士,护卫着这座千古关楼。街道两旁,绵延的灯笼如两条赤龙,向古镇深处蜿蜒而去。店铺关门闭户,偶尔,从小巷深处传来几声犬吠。我徘徊于汉寿坛,抚摸着汉代残墙的裸石,追思着古人的故事,聆听着古人的脚步声。嘉陵江静静地流淌,似怕惊扰这古老而神秘的小城。我又想起多次路过并逗留于葭萌的陆游,吟诵他的《清商怨·葭萌驿作》:“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日暮、积雪、寒风、昏灯、孤枕,其羁旅愁肠,凄凉心境,令我的心也不禁有些苍凉起来。

回到客栈,见壁上有一联道:“沿山树色来窗外,彻夜江声落枕旁”,转而会心一笑。但愿今夜枕着江声,做一个与古人兴会的好梦;明朝推开轩窗,再欣赏那翼山、牛头山的斑斓树色吧。

古镇情怀散文 篇10

春未,辞别了残红未退的故乡,踏上了江南之旅。刚来这个古镇,看着青翠的山林,绿中带有鹅黄的竹海,还有路旁那北方不能生长的景观树,感觉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别致,朝阳从南方升起,夕阳在北方落下则更为称奇。

初来几天的闲瑕中,依着路标上的箭头,走了几趟大街,穿了几条小巷。

林立的高楼,顺山势(斜的)而修的宽阔马路,五叉路口让人看不懂的斑马线,酒吧前闪烁的霓虹灯,显示着一个崛起的新城。穿镇而过的小河,纵横如织的水巷,散落的明清民居,桥隧上精美的石刻,正是水乡古镇丢下的符号。

夏初的梅雨给足了北方人的遐想:烟雨江南梦里水乡,古朴的白墙瓦屋临水而建,穿城的小河里,朦胧中渐渐驶近的乌蓬船,吱呀吱呀的橹声,拱桥下小坎上的捶衣声,交相呼应,青石板铺就的深巷里,撑着纸伞的少女那回眸的甜笑,酒肆竿头那若隐若现的晃旗,一幅醉人的音画仙境……

迫不及待地撑起雨伞,走过一弯拱桥,立在一株百年榕树下远望,不禁茫然,高楼下的老屋显得陈旧低矮,不太和谐,昔日的黄金水道已很少有舟船往来了,乌蓬船更难觅踪影,兴许是改水路交通为陆路交通的缘故吧。此时一只机动船缓缓的驶来,身穿环卫雨衣的老者立于船舷打捞饮料瓶、快餐盒等漂浮物。岸边一老者扶着石护拦叹息:“又捞这么多”。叉口的水巷被外来物种的水草塞满,发黑的水体有些恶臭!几处靠水巷的工厂在汩汩地流着黑水!巷子里的匆匆穿行者,多是辛劳的打工族,那醉人的回眸也只能画中寻找了。岸边几家老商铺好象闭门己久,扁额多歪斜,但字迹隐约可辨,眼前之景令人扫兴,令人慨叹:烟雨依旧朦胧,却无昔时美景。

逆流而行,发现半月似的拱桥不多了,兴许人们为了水巷小道的平坦与陆路的顺畅拆而改之。还好,每座桥口处的古树都还在,它们依旧见证着古镇的兴衰。过工业园区,不经意间到了山前,小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向远方延伸去了……

抬眼望去,云雾里一老汉挑着一担鲜嫩的竹笋从山上缓缓而下,便问道:“老伯,这笋卖吗?”,“是啊,吃不完到菜场换些钱来”,并说“听口音你是北方人吧!”还特意用手向山那边一指,“山那边是北?”我兴奋的反问着。在迷向的困惑中终于确认了北,自然是欣喜!辞别老者已近中午了,按原路折返。然而,印象中的方向依然没变,在这个只用箭头标示路牌的城市还是费了一些周折。

在迷向的煎敖中,秋天到了。七夕是一个思念的节曰,我爬上住所的楼顶,卧看河鼓,欲见鹊桥。等待中,忽见一个勺状星座——北极星!噢!这就是北的方向啊!再次知道北在那边,在故乡的方向。于是胡思乱想了起来:国家迷失了方向,喊出了“造不如买”的口号,处处受制于人!是北斗系统的成功开发,再次让国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北斗已成为国家导航!城市迷失了方向,一味的盲目扩张,到处建设着过剩的楼房,入园率不高的工业园区在城市周边的农田上星罗棋布,有些被遗弃看草长荒!一个迷向的古镇,在城市扩张中被兼并吞噬,已彻底改变了功能和模样!谁能指出城市的发展方向,无人能答!依然在摸论的引导下前行……

悲哀的是,我每天依然懵懵懂懂地穿行于这迷向的古镇,上班下班,何时才能回到不会迷向的故乡!天知道!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