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本文已影响 3.56W人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把握课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及环境保护,通常,我们常规思维中的环保指的是乱砍滥伐、浊水横流等,生物入侵却不被人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中,看看他会向我们介绍哪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本内容:

要求:边读边用笔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

成果展示:我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途径

——人们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

——各国对生物入侵者的措施

三、深入文本,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诸多有关生物入侵者方面的知识,你是如何知道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加以分析。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介绍什么是

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引出下文的危害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承上启下

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介绍入侵途径

6—7段——人们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措施

教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篇事理性说明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很清晰的看到作者为我们铺设的写作思路,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说明对象)再摆现象: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接着探究原因,最后写人们对待生物入侵者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我们称它为逻辑顺序。

四、探究文中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

对于这样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让我们同学轻松的了解说明的内容,除了清晰的条理外,作者在说明的语言上还有哪些特色?

[列数字。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举例子。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本身就带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例如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五、拓展和迁移

下定义说明方法的使用:

阅读并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

创造思维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性;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六、 小结反思:

学生谈谈这堂课我们的收获。

教师小结:本课,我们通过筛选信息,分析段落间的关键语句,理清了作者在说明生物入侵者这一问题时抓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同时运用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加以说明,形象而生动。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都应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让我们共同的地球母亲永远创造健康、美丽!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

《生物入侵者》这篇科普说明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本课属于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目标要求: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结合本课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打开通向科学殿堂的大门,让学生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心人。在认真阅读文本,吃透单元要求,领会课改精神的前提条件下,我准备采取对话式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精神。我想经过默读、思考、研讨、评价等环节,最终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把握“生物入侵者”的特点;(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分析本文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品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生物入侵者”的危害。(2)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入侵的有关情况,提高警惕,培养学生责任感,增强学生保护家园的意识。

重点:掌握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品析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点。

教学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板块式思路”,将课堂教学课程有机切分为四个板块:视频播放,引发兴趣;适时设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激发责任;体验反思,分组作业。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初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夯实语文基础很重要,我要求学生必须预习课文,并完成约定俗成的作业,即重点字词的收集,我喜欢的句段摘抄,读后感受一说为快。由于预习安排扎实,学生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课堂教学节奏加快,学生效率提高。

(二)导语设计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入课堂,我采取先声夺人的办法,模仿《有的人》的`开头,设计了“有的生物,他活着,别的生物就不能活;有的生物,他活着,人类就不能好好地活,这绝非危言耸听,不信,请看一段视频。”的导语。

(三)视频选择网上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视频很多,我从入侵者的种类,入侵途径,危害程度等方面考虑,选择加拿大一枝黄(陆地植物)、火蚁(昆虫)、水葫芦(水生植物)三个视频。为了让视频有效发挥作用,服务教学,我将视频精心剪辑,为学生进入文本,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义,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点打好基础。

(四)课题展示如何将课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快速理解标题中的“入侵”?我将“入侵”做了细微变化,将“入侵”采用进入播放方式,简单动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很容易理解“入侵”的含义。

(五)问题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投影片展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由看视频的只可会意,发展到看课文又能言传的飞跃。

(六)课堂点拨学生回答问题一,我及时纠正点拨。

你认为“生物入侵者”有哪些特点?“生物入侵者”和“非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区别?(点拨:结合文段1、2相关信息回答)

完成第二个问题,我主要纠正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要围绕体现生物入侵者的特点来组织。(点拨:点明名称、迁移地、迁移途径、带来危害)

完成第三题,画出段首句,理清写作顺序。归纳小结,(第五张投影片)

好的说明文,不仅有条理的介绍科学知识,而且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说明对象特点,会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第六张投影片)

品味语言考考你。(打开第七张投影片)

点拨:如“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用排比句刻画一个步步逼近,赶尽杀绝的“地头蛇”的嘴脸;“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一群拉帮结伙,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形象昭然若揭。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诸如此类的词句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七)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责任感,我选取三个图片,他们的名字让人毛骨悚然,危害触目惊心。让学生看后结合第四幅图,用一句话说出感受。(打开第八张投影片)

人类为了利用生物谋取利益,结果引火烧身,卷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是饮鸩止渴。如何对待生物入侵者,生物学和生态学界有两种态度,一些学者主张“物竞天择”的法则,更多学者反对,认为自然调节过程太漫长,担心本土物种绝种,研究人员积极进攻。(播放视频二,即投影片九)此视频是开头两个视频的后半部分。采纳它既体现课堂首尾呼应的特点,又体现人类在扼制生物入侵者方面付出的艰辛,激发学生忧患意识。

(八)体验反思,分组作业生物入侵者和人类的这场战争看来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该怎么办?在我们身边是否也有生物入侵者?(打开投影片十一)

近年在我国兴起草坪热,绝大多草种来自国外,这很让专家担忧,他们是否会成为入侵者?“三叶草”在县城绿化带,乡间道旁繁茂生长;这是我在县城周边麦田自拍一段录像。(打开视频三,即第十二张投影片)农民把它称作“毒麦”,(老师手拿采集标本,让学生看)我不能给你们,如果它是入侵者,你们随手乱扔,岂不成了它们的帮凶?为了让本课学习能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我设计了三个作业题,这些作业重在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文学成为通向生活天地、科学领域的桥梁,把课堂语文引向广阔的生活中。(打开第十三张投影片)

设计意图:撷取身边事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增强学生责任感。

生物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的名称及对人体的作用。

2 说明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及缺乏症。

重点: 六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难点:举例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重点难点突破:提供营养缺乏症的图片,让学生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内容:

一. 预习提纲 (看谁的收获最多)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1. 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其中是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

2. 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是备用能源物质, 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 、 、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

3. 夜盲症是缺乏 引起的,应多吃 等食物。但植物性食物中不含 ,胡萝卜、玉米中所含的 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它。

4 神经炎、脚气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粗糙、精细 )的米、面。坏血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含__________.它能使____________退色。缺少维生素D时,儿童会患 ,成人患 。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_____、_____的吸收.

5. 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水占人体体重的 ,在 、 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6. 无机盐是构成组织的原料,在无机盐中,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缺少时儿童易患 病,中老年人易患 症。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饮食中长期缺乏易患 。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乏易患 ,俗称 ___________病。

二 师生探究(动手动脑共提高)

1. 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营养学专家建议青少年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食品,为什么?

2. 天气炎热和激烈运动时,大量出汗以后,是喝清凉的饮料还是淡盐水,为什么?

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铁锅做饭和炒菜,为什么?

三 总结:

四 当堂达标 (检测你自己)

1.在我们的食物中主要有六类营养成分,其中既能给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是组织细胞构成物质的是( )

A水、无机盐、蛋白质 B维生素、糖类、蛋白质

C糖类、蛋白质、脂肪 D维生素、水、糖类

2.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甘油 D水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4.防止夜盲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最佳食物是 ()

A.胡萝卜

B.动物肝脏 C.新鲜蔬菜

D.标准面粉

5.下面是给佝偻病小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A.钙片,鱼肝油 B.钙片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生长激素

6. 连线找朋友

①维生素A a 神经炎、脚气病

②维生素B1 b 夜盲症、干眼病

③维生素C c 骨质疏松症

④钙 d 贫血

⑤铁 e 地方性甲状腺肿

⑥碘 f 坏血病

五 中考链接

1.小新同学最近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应多吃一些富含哪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2.小强没有吃早饭,接近中午时感到头晕,你建议他补充什么食品最快获得能量?( )

A 鸡蛋 B 牛奶 C 花生 D巧克力

3.《齐鲁晚报》刊登一副大头娃娃的照片,患儿是一个不满4个月的男婴,由于出生后一直服用一种几乎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现已出现了头大,脸肿的症状。就此图的因果关系,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找出错误的选项( )

A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

B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

C组织细胞的更新离不开蛋白质

D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最重要功能物质

4.如果你给贫血患者提供饮食建议,你认为应该选择的食物组合是( )

A大骨汤、红薯、 白菜 B鸡蛋、鲜血、猪肝

C海带、紫菜、胡萝卜 D肥肉、土豆、冬瓜

5.人体一旦缺乏某种维生素,就容易患病。饮食中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可能患( )

A夜盲症 B佝偻病 C坏血病 D贫血

6.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些志愿军战士到傍晚眼睛看不清东西,应给志愿军提供下列哪些食品( )

A动物肝脏和萝卜 B大米和白酒

C黄瓜和西红柿 D鸡、鱼、肉、蛋

7.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和基本物质分别是( )

A维生素、无机盐 B蛋白质、水

C水、蛋白质 D糖类、水

8.下面是李医生给佝偻病患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

A钙片、生长激素 B钙片、鱼肝油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

9.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这是因为( )

A维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质代替

B植物性食物也会有维生素A

C新鲜水果中也含有维生素A

D有些植物性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

生物教学设计3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XXXXXXXXXX,也可以借助XXXXXXXXX、XXXXXXXXXX等仪器,或利用XXXXXXXXXX等工具,有时还需要XXXXXXXXXXXXXXXXXXX。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XXXXXXXXXX、呼出XXXXXXXXXXXXXXX。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生物教学设计4

1、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生物教学设计5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指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难以看见或难以看清楚的低等生物的通称。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主要包括: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一)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是存在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但直到大约300年以前才真正有意识地看到微生物,其原因是由于个体微小、群体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

(二)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重点)

1、史前期和初创期——微生物的发现

2、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组的研究

三、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重点)

(一)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二)微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医药、环保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三)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毁灭性的灾害;

(四)、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微生物的共同特性(举例说明)

体积小、面积大代谢旺盛、繁殖快速适应性强,容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1、对照课件,学生完善“观察”的预习笔记。

2、投影情景图片,启发学生找出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

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获食物的生命活动幻灯。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让学生闭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5、投影幻灯: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铜像;落叶。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河鲀平静、受惊吓;含羞草;玉米细苗。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菜豆的生长。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8、补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归纳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课堂练习

生物教学设计7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反思

xxxxx

生物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气息。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冬天的萧零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推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随同学们踏青的脚步来到草莓采摘园,播放老师带领同学们采摘草莓的视频,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归纳总结出影响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师明确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引领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汇报展示,确定计划

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请各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发现的问题,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黄粉虫生命力强弱不同;同学们围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环境。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同学们角色扮演作为小果农爱思考,借助影响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产量,小组合作交流,献计献策,同学们集思广益,办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农。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关系的视频,学生自学、记录视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汇报展示。老师归纳总结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生物之间关系思考提高草莓产量的方法。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学以致用: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菜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10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索性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尝试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要墨守成规,照搬硬套,否则只有造成教学的公式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欲望。

1.探究性讨论活动;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生物学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探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饲养动物,其结果的不同;广受青少年欢迎的我国蓝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挂图和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产生疑问:这些病症是不是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生长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何关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症还是正常的发育所致,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生长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澄清疑问。

2.探究性实验; 生物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很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生物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探求结论。因此,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从而提出问题——骨为何具有这两重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之后教师稍微复习初一生物中植物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假设:骨含有无机物有机物。接着,通过骨的锻烧及其在盐酸中的浸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据此结论让学生畅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练应注意的事项。

三.探究性学习与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努力倡导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观察、再观察”,前人之言已经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探究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其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详尽的计划。同时,在观察时,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最后,观察时,要伴于积极的思考,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各观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习生物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只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诸多益处。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总之,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过程中,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较法。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释疑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学生自渎课本资料分析思考:

1、什么是化石,不同地层化石的规律是怎样的?

2、始祖鸟的'形态特征说明了什么?细胞色素c的不同差异说明了什么?

3、什么是比较法,比较的意义是什么?

B、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进化的历程:

结合课本上的生物进化树并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学生通过植物的进化历程,推测出植物的进化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

科学家适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四、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可算是七年级内容的一个小结,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会遗忘很多,所以课前最好让学生自己预习,搜集植物方面的内容,比如植物的形态结构等,这样的话整堂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好。生物进化树是这节很重要的,讲解进化历程的时候多结合这个图。所以这节课可以说是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一个结合。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2.概述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目标 :

1.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学习,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2.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单细胞生物非常的微小,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观察。而且虽然单细胞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但是学生所知道的却非常少,知道的最多的是细菌。但是学生虽然对细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却很难清楚地知道细菌能有哪些生命活动,而且细菌的生命活动也无法利用显微镜进行直接的观察。所以教材选择了很常见,又具有丰富生命活动的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虽然陈述的话很简单,但是其内涵却很深。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出草履虫是一个细胞?如何使学生体会到草履虫具有丰富的生命活动呢?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了观察法,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对草履虫进行观察和学习:第一步:引导他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从而介绍草履虫,并使学生明白草履虫是如何命名的。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利用鞋垫作为道具,让他们兴趣高涨的同时也记忆常留。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草履虫的运动,这是最直接最容易观察的一种生命活动,这个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完成。第三步: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入手,草履虫能够进行运动,就说明有相应的结构。纤毛用我们的普通低倍显微镜较难观察到。所以结合教材68页的图来引导学生对草履虫内部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进行观察和学习,再通过连线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学生明确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同时又有丰富的生命活动,再总结提出单细胞生物的定义。通过一步一步地分步骤引导学生观察,慢慢加深难度,由此既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实现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基于学生对于单细胞生物的了解较少,所以先让学生通过幻灯片了解多种多样的单细胞生物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再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总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难点:1、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四、课前准备:

草履虫培养液、普通光学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棉花、镊子、鞋垫、草履虫模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课前约定

1分钟

1、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做,令行禁止,不得乱动实验材料。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按照已经学过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2、实验结束后,教师数“1、2、3”,学生一起鼓掌,进入知识讲授阶段。

教师数“1、2、3”,进行演练

认真倾听教师的约定,听到“1、2、3”后,一齐鼓掌,并迅速坐好。

约定实验要求,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新课导入

5分钟

播放各种单细胞生物的显微图片和配乐,设问:这些图片里的生物大家平时见过吗?是借助什么仪器看到的呢?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微生物的世界!

板书课题: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1、新课导入:牛和蚊子的对话。牛:讨厌的蚊子你别碰我,我刚用清澈的河水洗得干干净净的。蚊子:哼,你以为河里的清水就真的干净吗?那里面有很多比我还小的生物呢!

2、质疑:牛和蚊子谁说得对呢?水中有没有微小的生物呢?

3、在你们实验桌上的盘子中的载玻片上也有一滴水,这是我们取自清澈的河水,再经过培养后得到的水。请问它干净吗?

学生可能什么也没看到,说明肉眼的观察是有限的,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进一步观察。

认真观看图片。预设答案:没见过,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聆听教师讲话。

观看图片,倾听教师,对实验桌盘子中载玻片上的水进行观察,仔细观看水滴并回答问题。(生:一部分学生没有观察到草履虫 ,回答干净,一部分学生观察到了草履虫,回答不干净。)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随处可见的清水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对准备的材料进行肉眼的观察。

学生活动1: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3分钟

1、制作装片:在水滴中加入几滴棉花丝,然后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你所看到的生物的外形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制作装片前要添加棉花纤维?

4、教师利用投影适时地播放实验注意事项,投影出示我们要观察的生物在显微镜下是怎样的。如果一开始只看到了棉花纤维,要怎么样做才能找到我们要观察的生物?

1、按照老师指导制作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其外形

3、思考与讨论(预设答案:适当限制草履虫运动,以便于观察)

4、学生观看并学习移动装片来寻找要观察的.目标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草履虫的外形特征,并注意草履虫具有运动这一生物的生命活动

学生活动2: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

10分钟

1、自主阅读P68图2-20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2、投影出示草履虫的内部结构图,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及讲述功能。

3、自学检测:学生在一体机上完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填图及连线题。

自主阅读教材,自学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并通过自学检测。

认识草履虫的基本结构。明确相关结构所具有的功能。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3分钟

1、投影展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思考:动物细胞的结构与草履虫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得出结论: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同时草履虫又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我们把这样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

板书:一:单细胞生物

3、学生回忆刚开课时看过的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并举例。

1、学生观察并思考

(预设答案: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认真倾听,思考和理解。

3、仔细回忆并举例。

学生通过与以前学过的动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明确草履虫就是一个细胞,从而明确和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学生活动4:拓展探究

5分钟

1、草履虫已经具备生物的几大特征了,能运动,取食,消化,排泄,繁殖……

那么它能对外界刺激及时作出反应吗?

2、展示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结果。并且填写课本69页课后练习题第3题。

3、学生思考:为什么草履虫会躲避食盐?如果换成肉汁呢,草履虫会怎么样运动?你的结论是什么?

1、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预设答案:

应该能。

2、认真观看视频。

3、讨论与思考。预设答案: 食盐对于草履虫是不利的刺激。换成肉汁,草履虫会主动往肉汁处运动。结论:草履虫可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较复杂的生命活动。通过这个拓展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单细胞生物概念中: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活动5:资料分析: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5分钟

1、投影展示:各种介绍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图片和文字。

2、学生观看后讨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阅读并思考

2、预设答案: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既有利,又有弊

通过现实情境展示,让学生体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结课与练习

3分钟

1、结课设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投影出示本节所学知识框架,并布置作业:自己制作一个草履虫结构模型。

2、完成上的课堂练习。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参与完成练习。

结束本节课并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六、 板书设计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能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有弊

七、课后反思:

优点: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随处可见的清澈河水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紧接着就让他们对准备的材料进行肉眼的观察,从质疑到科学的观察法的运用水到渠成,不落痕迹。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引导学生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对草履虫进行观察和学习,学生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由于难度是有梯度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学生都能通过一步步地实验直观了解草履虫。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

4、讲桌上的演示装片使学生明白要看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学会通过移动装片来寻找要观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存在的问题:用棉花丝阻挡草履虫,学生容易放置较多的棉花丝在培养液中,导致很多学生看不到草履虫,而是一堆黑呼呼的棉花丝,要想在显微镜下找到全身透明的草履虫,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改进材料:在载玻片的草履虫培养液中滴一滴蛋清液,以增加培养液的粘稠度,使草履虫的运动速度减慢,又不影响显微镜的观察。或在制作装片时,在盖上盖玻片后,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水从盖玻片的边缘吸走,使草履虫的活动变得困难,速度变缓;以上操作均利于在显微镜下充分观察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状况。还可以在临时装片的盖玻片一侧滴少许稀释的红墨水,几分钟后可将草履虫的食物泡着色,更有利于观察时看清草履虫的结构。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15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熟悉: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肽键、肽单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组学概念,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难点: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测定。

授课内容

绪论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它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分子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机制的科学。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生物化学研究内容

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3.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

3.生物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作为生物催化剂,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种蛋白质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过样品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公式:蛋白质含量(g%)=含氮量(g%)×6.25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a-氨基酸:种类、三字英文缩写符号、基本结构。

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

3.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肽、多肽链;肽链的主链及侧链;肽链的'方向(N-末端与C-末端),氨基酸残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一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二硫键的位置属于一级结构研究范畴。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化学键:氢键

肽单元是指参与组成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键平面。它是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结构单位。

四种主要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及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5.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6.蛋白质组学

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研究技术平台

研究的科学意义。

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O2功能,氧饱和曲线。

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变构效应:凡蛋白质(或亚基)因与某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的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五、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

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