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合集15篇

本文已影响 2.75W人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合集15篇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二、学生交流资料: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四、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学生总结: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四、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一、继续学习课文:喜欢小松鼠吗?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二、看看小作者为什么能把小松鼠写的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呢?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三、指导本课的字:

捷 遮 蔽

四、习作:认真观察动物: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五、开卷有益:《带刺的朋友》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理解铺垫这一写法在本课的运用及作用。

四、尝试运用铺垫的手法写一段话。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领导、老师坐在这里听课,你们有什么感受?(紧张)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感受?(也紧张)对了,老师也紧张。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就是为了突出老师现在激动、紧张的心情,这种手法在写作上就叫作铺垫。

板书:铺垫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铺垫”。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课前质疑:

本课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一)要求:1、自读文段,感知文段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你从文段中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组长组织,注意顺序,每人都要发言。

(二)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原文,采用去词法(把“凡是、统统”去掉),原文好在哪里?体会用词的准确,同时体会英法联军的可耻!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四、毁灭前的圆明园什么样子?学习2—4自然段,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辉煌。

先把“有……有……有……”标红,让学生介绍圆明园里有什么。

然后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如,说说在“山乡村野”里你看到了什么?在“热闹的街市”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壮美。在此基础上,对于“雷峰夕照”等学生不易想象的,难以理解的,可放图片,增强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辉煌。

五、体会铺垫的作用。

既然写毁灭,为何大篇幅写辉煌?如果去掉2—4自然段,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对比”表达的作用:进一步衬托……)

说一说,议一议:

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是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情感。

六、自读文段,看一看外国人(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找出属于“铺垫”的段落,读一读。

课堂交流。

七、口语交际

我心爱的物品丢了。

要求:运用铺垫的手法描绘出物品之珍贵,从而衬托心情。

小组内交流,然后课堂交流。

七、作业

将口语交际的内容整理,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损失巨大

圆明园的毁灭建筑风格———富有特色

价值赞叹赞美

历史文化———价值庞大

毁灭————惋惜痛心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诵课文。

2.在课文中随文识字,渗透拼音的认识。

3.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随文识字。

2.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你会背哪些诗,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这么多诗了,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小诗好吗?

板书:山村

2.谁认识,读一读。

三、新授

1.打开书翻到P12页,请你读一读小诗,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2.有的同学已经都能流畅地读下来,谁愿意展示一下?(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要想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解决,你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谁来说说,通过听别人读,你认识了哪些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说说自己认识的字,无论是不是生字表中的,如果说到了二、六、七、八、九、十、花这几个字,就随手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及时引导学生自评,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使学生树立起责任的意识。)自己读;老师读;一起读(这时课件中这些生字变成红色的)

4.这首诗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老师很想画一画。(准备一张宣纸,随手点缀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象,边画边说)描绘诗中的大意。

5.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引导生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6.现在字宝宝要跳出来了,看你还认识它吗?(出示:二、六、七、八、九、十、花等字。)先一生带读拼音,再抢读。

7.这些字宝宝看见你能读出它的名字,特别高兴。它们又回到课文中去了,快互相指读课文,看你能准确读出它们吗?再互相背一背,看谁最棒。(生试着背)(会的齐背。)

四、写字

咱们的字宝宝还想让你把它请到田字格里去呢!

1.出示带田字格的一、二、三、十,让学生观察。

2.这些字有哪些笔画?(横、竖)

伸出你的手指来写一写,

师说:从左到右,横。从上到下,竖。

请你拿出铅笔,在生字本上准备。先出示在田字格中写好的字。

3.看看老师怎样写的,(师范写,生认真看)

谁来评一评老师写得怎样。(学生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包括觉得哪里好,哪里不好。)你们看把“一”的家放在哪里比较好。

4.请你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了同桌的朋友互相看一看、评一评。

谁愿意让大家看一看你写的字。(在实物投影展示)

(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学生间相互的赏识,为交流情感、分享收获、体验成功提供了空间。)

5.小“一”在对你说:“你把我写得真漂亮,谢谢你们”呢!

6.小“二”跑过来了。快看。(师在田格里书写)

你来写一写。师指导,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上看)如“二”写在横虚线上边。

(学生评)

小二说:“你把我写在上边,太挤了,下边不是还有地方吗?

7.用同样的方式写“三”“十”

8.哪个认真的孩子发现了我们在写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孩子注意到书写顺序:先上后下,先横后竖。

9.现在利用我们会写的字去干活了。

请你打开书第14页,数一数,填一填。(同桌对一对)

图中有:

条船两只猫

个水桶条小鱼。

五、小结

孩子们你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啊?

(孩子们可以各抒己见,学会一首诗、会写了几个字等都可以)

(评价的适时适度,使学生享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六、作业

你可以把我们今天学的诗配上画,并试着在上边写写你会写的数字,好吗?

教案点评:

《山村》是一首古诗,意思非常浅显,而且不求领会意境。可以通过听读识字、随文识字来认读生字。重点应放在诗中认字和指导书写上。考虑到这一课是学生正式学写生字、动笔写的开始,所以不要着急,应为学生的开笔打好坚实的基础。应带领学生去感悟写字的笔顺、用笔的感觉。由于前边已经带领学生认识了田字格及一些基本笔画,为写做好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字不要多,而要精,尽量不安排回家的写字作业,保留充分的时间在课上指导。在这一课,拼音只想安排做渗透性的学习。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4

一、快板引入,梳理文路

1、师: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膀大腰圆赛金刚。

这一天,思念哥哥回家乡,中途路过景阳冈。

那山上,斑斓猛虎把人伤,英雄挺身上山岗。

这才有,赤手空拳打老虎,为民除害美名扬!

2、师生交流:这段快板说的是谁?(武松)

什么事(打虎)

打虎之前还干什么(喝酒、上山)

【板书:武松、喝酒、上山、打虎】

3、这篇课文和以前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4、【文白夹杂,是古代的白话小说,例如:老虎——大虫,喝酒——吃酒】

二、学习“喝酒”(第二段)——研读语言,体会“倔强”

1、体会喝酒——酒量大,动作爽

师:武松怎么喝酒?

(1)酒量——一般人三碗酒,武松喝十八碗,顶六个人酒量。

【出示:十八碗酒】

(2)豪爽——一般人小口喝(比划),武松一饮而尽

【出示:一饮而尽】

2、体会语言——豪爽、倔强的性格

师:武松不光喝酒还喜欢讲话!那么武松讲些什么?我们来研究研究!

出示:

武松(敲着桌子)∶“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店家∶“客官,你应该看见,我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

武松(奇怪地)∶“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

店家(得意地)∶“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过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问。”

武松(笑)∶“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店家∶“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一会儿就醉倒了。”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学生练读——学生对读(指导读出人物神态,体会性格)——师(店家)和众生(武松)对读——师:读得不错!不听劝告,要酒喝,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武松?(执拗、骄傲、倔强、豪爽)——【师:对!这就是倔强的武松!(板书:倔强)】

三、学习“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

1、师:武松喝完了酒,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大约走了四五里路,看见一棵大树,树干上刮去了皮,上面竟写着这样两行字——

【出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

这官府的公文要说什么?谁来解释一下?(解释请勿自误)

这正是——【出示(逐渐变大):山上有虎,单身莫行!】

2、师:原来真的有虎,原来真是错怪了店家,原来我真的错了!怎么办?武松却有了这样的想法——

【出示: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害怕了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死要面子,犹豫)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硬着头皮上山,碰碰运气)

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给自己打气,还不相信有虎?自欺欺人)】

师:用心的读读,你读出来武松的什么?(害怕、犹豫、要面子、侥幸心理)

知道有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回去—害怕了吧?)

后来又想——(不能回去,怕人耻笑—死要面子)

再后来想——(上去看看—硬着头皮上山,碰碰运气)

最后他想——(哪有大虫—给自己打气,还不相信有虎?自欺欺人)

师:哈哈!原来武松也害怕,也犹豫?这——好像不是英雄所为吧?英雄应该没有缺点啊!我要写,就写“武松一看有虎,说,上山去,我打死他!”怎么样?【学生:武松以前从没打过虎,怎么可能主动去打老虎?写他犹豫,这才真实,才是对人的描写,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对,武松也是人,也有人的害怕和犹豫【板书:犹豫】但他还是提着哨棒上了山,说明他还是有凡人没有的——【板书:胆量】这就是人的—犹豫,神的—胆量!】

四、学习“打虎”——研读动作,体会“智勇”

1、读——理过程,品动作

师:我们来看最精彩的打虎描写——

【出示:那只大虫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1)指名读第一段——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谁先进攻?(老虎进攻(扑、掀、剪—学生演示),武松(闪——a和躲对比b三闪不同)——师生对读,读出紧张场面;

【出示: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2)齐读第二段——武松进攻(抡起劈折)

【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3)师读第三段——中间注意关键动作(按住、脚踢、拳打—做出简单动作演示)

2、看——看录像,品惊险

师:了解了打虎场面,你们想不想看看?我们来看一段精彩的录像!

3、说——讲感悟,品写法

(1)师:多么精彩的打虎场面!在这场生死搏斗中,你看出一个怎样的武松?(惊慌、机智、勇敢,力大)

【1、力大——按住

2、慌乱(板书)——抓住两处

a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b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2)体会一波三折——

酒后上山(揪心)——店家劝阻(放心)——不听上山(揪心)——看见公文(放心)——执意上山(揪心)——老虎进攻(揪心)——武松棒打(放心)——急打棒折(揪心)——按住打死(放心)就这样多次一上一下(手势),这就叫一波三折。

你看,经典文章就是这么折磨人啊!这正是——武松打虎真过瘾,我们阅读真揪心!3、智慧——先闪后攻】但他还是凭借机智勇敢战胜了老虎,而且他还是有凡人没有的——【板书:力量】这就是人的—慌乱,神的—力量!【板书:智打、力打】

五、总结拓展

师:过人的酒量,过人的胆量,过人的力量——这就是武松!倔强、犹豫、慌乱——这正是武松作为普通人的一方面。但是他的酒量、胆量、力量——是凡人所能有的吗?所以,清代伟大的评论家金圣叹说,武松是人也是神。【板书:人,神】这就是人的—倔强,神的—酒量;人的犹豫,神的胆量;人的慌乱,神的力量!后文书还有他的精彩故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5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8、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0、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1、“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12、《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3、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14、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P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探究学习P5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3、课堂即时评价P41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5、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P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简答题

1、 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角色由教材使用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

2、《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P14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3、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P15

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5、“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P29

答:(1)区别: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优点是叙写方便。

(2)相同点: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他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6、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P5

答: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7、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P55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根本没有产生与合作。第二,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分工,任其自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第三,合作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不考虑合作的时机,信手拈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P1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P29

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3、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各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呢?请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具体阐述。

答: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理解,合理利用。(2)注重方法的指导。(3)加强过程的引导。(4)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合作学习: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作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简答题7)

(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4、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P50—54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5、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请谈谈你的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五、教学设计题

1、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音、形、义三者结合)P10

答题要点:音、形、义三部分综合考虑,左的字音难点、左右字形的比较、左右方位的辨析、词语的积累等。

2、北京将在 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P22

答题要点: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学习活动要发挥创造性;重实践、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

基本流程:(1)谈话导入,明确目标;(2)围绕目标,收集资料;(3)学生分组,交流资料(相关奥运的知识、图片等);(3)确定主题,分组准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选用的内容,分工完成设计、图片处理、文字编辑等工作);(4)小组汇报,师生评议;(5)全班展示,畅谈感想。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P25

答题要点: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日常生活和语言积累为素材,将课文的学习和学生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读写结合的形式:续写(《凡卡》:凡卡把信寄出后,会发生什么?)、仿写(《四季》、《春雨的色彩》)、扩写(《燕子专列》:“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炎车站”,假如你是瑞士政府的发言人,你会怎样呼吁大家?)、改写(古诗比较多,《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补写(《纸船和风筝》:小熊和松鼠吵架后,在等待和好的日子里,会发生什么事?)等方法。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6

一、教材依据

《顶碗少年》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在一次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了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本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作者从“少年、观众、碗”三个角度抓动作、神态、语言具体描写,生动而细腻,很有特色。

二、设计思想

对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是指向学会自主阅读。”因而,本课教学,我尝试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去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这是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强化的内容,也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训练内容。因而,在学生自读自悟及交流的过程中,我重点在“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方面作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

2、感知作者多角度细腻描写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五、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写的《顶碗少年》,一起读课题:(《顶碗少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十一页,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包括阅读提示也要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把握全文

1、大家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肯定有不少收获吧。比如主要内容、文章的结构等。谁先来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

当学生说到主要内容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教师点出:像这样写人写事的文章,“段意连接法”和“谁做什么”的句式来概括主要内容都是相当不错的方法。以此达到强化目的。

当学生说到课文首尾呼应时,注意引导学生说说具体从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的体会一直比较弱。以此达到对教学重点的巩固,实现学法的延伸。

(三)研读感悟,咀嚼文字

1、作者带我们欣赏了20多年前的一场杂技表演,请同学们细读2——7自然段,特别要留心少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表演,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在品读的时候,还要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出示问题: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2、从中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3、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可以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作批注,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整理答案。

4、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每个小组选择体会得最好的一处全班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教师相机点出作者的表达方式,毕竟这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

预设:

这是一场充满关爱的表演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众目睽睽之下、接连两次失败,观众起哄,一向镇定的少年也不知所措了,是白发老人的关爱与宽容让他重振旗鼓。从“微笑”、“抚摸”、“轻轻摇了摇”“低声说”等动作神态,体现关爱。 板书: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挑战自我的表演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微笑”“鞠了一躬”这样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少年在失败面前的镇定自若,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板书:少年、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从少年、碗的的动作体现难度高,表演精彩。 板书:碗)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抓“厉害地摇晃”“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忍不住拍、跳起摇摆舞、急忙晃动”等观众的动作、神态,少年的动作、碗的动态体会惊心动魄。 板书:修辞)

(四)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师小结:

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者从碗、观众、少年三个角度来描写,而我们也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抓住动作、神态等关键词语以及修辞来体会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表演的扣人心弦。

(五)点化主题,拓展延伸

1、齐读最后一段,作者从頂碗少年身上认识到了什么?或者说作者要赞美什么?他没有说,但是他又分明说了,作者想说的话都藏在哪儿了?(省略号)我们都来写一写:我从頂碗少年身上感受到,或者说我想对顶碗少年说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师:老师也有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那就是人的一生就像顶碗少年表演杂技一样,可能会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但是,我们要记住面对失败,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同时,当别人处于失败中时,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安慰与鼓励。

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7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下午由杨老师陪伴大家一起来度过,见到大家杨老师很高兴,所以杨老师想先跟大家做个游戏,好不好?什么游戏呢?吹鸡毛,规则很简单,本次吹鸡毛比赛为两组对抗形式,每组三人,双方尽力将鸡毛吹向对方场地鸡毛落地时落在哪一方的场地上,哪一方为输,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结束双方交换场地,发“毛”权由双方“包剪锤”决定。请一个小组派两位同学上来!一人扔鸡毛,一人吹,其他同学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呐喊助威!(2分钟)

二:新授

1. 刚刚的游戏好玩吗?这么精彩的场面可不是每天都有,不管什么时候回味起来都觉得很有趣,我想请大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比一比看谁描述的最精彩!(3分钟

2. 谁愿意把你的作品给大家读读?

3. 师投影出示一个反面范例,他写的怎样?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呢?今天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板书:人物描写方法

4. 出示范例:武松打虎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呢?咱们先向名师请教请教。

同学们,知道这是选自哪部著作吗?《水浒传》22回,景阳冈武松打虎 ,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文段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武松的?

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将人物写得更丰满、活灵活现的,是因为作者用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将人物塑造成了经典,让我们的文学天空中群星闪耀。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作文的描写方法之一——动作描写。板书

5. 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动作描写呢?

(指名生回答)

师小结:人物的动作可以分为表情动作、形体动作和其他各种动作。行动能把人的个性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这么说,描写一个人物,有时没有外貌描写,但仅通过动作描写就能够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表情动作 形体动作 其他具体形象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如何进行动作描写

1.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武松神勇无比的那一幕。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那么扣人心弦呢?我们习作时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动作描写呢?(小组合作讨论,3分钟)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好,请你告诉我,你从施耐庵老先生这里学到了什么好方法?(3个组)

4.师总结: 板书:

A、认真观察,抓住特点。

B、按动作的先后顺序有层次地写清楚、写具体。

C、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准确而恰当的运用动词,千万不能笼统。(比如:“看”这个动作,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词,如:“盯”“瞅”“瞪”“瞟”“瞥”“瞻”……)你还能举什么例子?

D、把动作和表情结合起来写。与修辞手法相结合。

E、加上心理活动

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要想写得描写的准确生动,就是要写出人物在具体事件或事情片段中“怎么做”。板书

四、重新游戏,仔细观察

1.假如时间重新回到刚上课我们做游戏时,你这次会怎样做呢?想不想再体验一次?再派一个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察。

2.开始习作,不仅要写出动作还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来。(5分钟习作)

五、讲评

(1)说说他写的怎样?好在哪?

(2)不好在哪?还能怎样改进?

六、师总结:作家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当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很高兴大家能把动作描写的要点都渗透到我们的文字中,你们让文字的力量显得如此强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瞬间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精彩,并将它们栽种在我们灿烂的文学土地上。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 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 自不( )力 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 丢( )弃( ) 无心( )战 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 ),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 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 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 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教案说明]

本篇是一个故事情节很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样很强的课文,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同时又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中,复述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

一、走进名著。

通过电视剧主题歌,通过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布置的课后作业,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同时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课内课外相沟通,现代与古代相融合,养成他们多方面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好习惯,帮助他们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全,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精读“火攻”片段,学会复述。

“火攻”是3万东吴兵士打败80万曹军的关键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于是我通过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辅助于整个教学,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次出现,随后再对“火攻”的四个环节逐一进行研读,找句子、朗读、思考问题。在对这些环节熟知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火攻”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请学生复述整篇课文,从而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参与,一起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这始终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步步为赢”的知识技能的小练习,既体现了练习由易到难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发全体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给他们自己学习的空间;同时又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课文的主题。

[教后反思]

正如文章中记载的那一场扣人心弦的战争一样,我也在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氛围中上完了35分钟,回顾一下,整堂课中,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满意的是:

1、直观生动的课件让我的课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课件,无论是3万东吴大军和80万曹军对峙的示意图,还是火烧曹营的录像,都让学生们非常轻松地了解了“火烧赤壁”的全过程,记清每一个步骤,身临其境,瞠目结舌,为我的课增色不少。

2、“步步为赢”吸引所有的眼球。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试图让一些学困生参与,结果很不错。于是,小小的胜利激起了他们随后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们学有所获,品尝了胜利,这让我如愿以偿,更是意外的惊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遗憾,整堂课我的教学步履总显得那么匆匆,因为时间实在匆忙,于是复述只是“火攻”的四个步骤,少了课文的完整复述,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时间匆忙,课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只成了草草的齐读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让我的初衷——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显得单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加长,课堂容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我们的35分钟课堂效率?如何在这有限的35分钟里将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学生领悟的内涵和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传授于他们?这的确太需要我们具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领。

同时,我的教学设计中,还是缺少一点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比如培养学生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像这堂课,我就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黄盖写信诈降”这一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或者评价一下曹操这个人。虽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来的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但这节课上却只字未提。我想,也许时间太紧,无法单独有环节来展开,我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呀!

这堂课从备课到制作课件,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实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日益成熟起来,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反思后的收获也更加丰富了。“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以歌曲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水浒传》主题曲,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你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连续剧的主题曲吗?(《水浒传》)

2.《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108位)真不错,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

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学习提示,初读感知

1.明确课型,学习提示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这篇课文有什么务?

指名读学习提示。

2.读通课文,初知文意

(1)根据学习提示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小黑板出示)

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

C、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D、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自学反馈

课文篇幅很长,谁能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

2.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哪些精彩片段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指导朗读。

(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

①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精彩片段

我们把武松打虎的精彩部分读出来,老师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个同读写猛虎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②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虎很凶猛,)作者为什么写虎?(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③通过刚才的读,我们发现大虫的动作是什么?(“一扑”、“一揪”、“一剪”,)面对大虫的举动,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躲”而用“闪”呢?(闪是突然袭击的动作,更能表现人物机智灵敏,而躲却显的很被动)

④再读句子(齐读)。

(2)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

①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②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作词吗?这些动作的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抡、劈、揪、按、踢、提、打”等,)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武松的勇敢机智)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作凸现武松勇武机智。

③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四、回顾全文,体会写法1.“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4.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板书)

5.如此无所畏惧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要打死老虎并非易事,武松虽然力大过人,但已筋疲力尽。这样写,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可信。)五、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语言)

武松上冈(心理)机智勇敢

打虎(动作)武艺高强

下冈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1、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同学们看(课件出示松鼠视频),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导入新课,指导写鼠。

(反思:看完视频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既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认识了吗?下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整体感知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松鼠?师板书:外形生活习性(活动、住、吃)

(反思:学生第一遍读时,我提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读完后,我却让学生说出作者从哪方面描写松鼠,问题提的有点唐突。如果再上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这样他们会很容易找到问题答案。)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外形部分

1、你觉得松鼠外形有什么特点?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吗?

2、指读,思考:你从哪几方面体会出松鼠的美丽?

3、理解敏捷(谁能把“敏捷”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呢?)

理解嵌(联系生活)体会毛的光滑

4、谁能再来美美地读一遍?体会修饰词语。

5、再读,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6、这么美丽的小松鼠,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考考你。

7、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完成课件中第一段的填空。)

8、照着图片背。

(反思:我觉得教学外形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松鼠外形的美丽,再让他们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松鼠的`写作方法,指导他们按照顺序来背诵课文,又让学生填空,照着图片背诵等,每读一遍,对学生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遍遍诵读课文,要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够顺利背诵这一段话。)

(二)作者还从活动、住、吃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生活习性。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有趣?

1、读松鼠活动这一段,体会: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哪些相似之处?指导朗读。

(反思:这一段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很多相似之处,很适合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本段。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在处理本段时,仍像第一段一样句句指导学生读,教法上有些重复。)

2、怎样搭窝这一段。体会搭窝顺序,用先……然后……再……说一句话。

(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本意是重点理解搭窝顺序,但是我提问:“你觉得它搭窝的什么特点。”由于问题提得不恰当,误导了学生,教学过程有些拖泥带水。)

3、读写吃的一段,体会三个“它们”指什么?

五、拓展

阅读链接另一篇写松鼠的文章,体会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语言也各有特色。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达。

(反思:原来设计一节课的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写作方法,再加上阅读链接,感觉内容有些多,想删去最后的拓展阅读部分,但是觉得这部分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动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容,又可以和开头呼应,想来想去舍不得丢弃,所以一节课下来,内容太多,个别环节处理得过于粗糙。现在想想,不应该让学生服务教案,而是应该让教案服务学生.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把阅读链接部分放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品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鼠

外形美丽

习性活动住吃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懂得将学到的民间故事和家人、同学进行分享,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体会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练习将情节说得更具体。

3、学习《乞巧》,理解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简练的语言将节日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难点:

1.学习怎样把一个情节写具体;

2、学习《乞巧》,理解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简练的语言将节日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故事呢?(生答:《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

2、读到好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语文园地三。板书:语文园地三

二、交流平台

1、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过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同学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么有哪些好方法呢?请大家齐读p45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2、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有三种方法:

(1)可用第一人称来讲;

(2)可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

(3)也可进行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3、分小组讨论,先确定要用哪种方法来讲,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

4、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复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议。

三、词句段运用

1、先出示课本中相关部分左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右边的词语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左右两边的两组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思考: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学生交流。(左边的是六字或七字成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右边的是四字成语,意思简练。)

3、教师出示七字成语,让学生猜四字成语。

打破沙锅问到底(刨根问底)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知人知面不知心(口是心非)

四、小结

同学们要想创造性讲好民间故事,就要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本节课学习的成语,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请大家课后多多积累这样的成语吧!它会让你的表达更精彩、生动哦!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创造性讲述民间故事的几种方法,也了解了意思相同的几组成语,体会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个新的内容——如何把一个情节说得更具体。(板书:把情节说具体)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先出示P46的第一个片段,学生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再出示课本中的第二个片段,全班齐读后思考: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生举手交流回答。

(两个片段都是写狼把小羊吃了。第二个片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3、师小结:是的,我们要把一个故事情节写得具体,就要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4、练习: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四人一小组进行练说,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派代表讲述,评出优胜者。教师及时表扬、小结。

三、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乞巧》(板书:乞巧),师正音,指导朗读(注意读音:乞、霄、尽;区分“气”和“乞”,“霄”和“宵”)

2、了解作者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板书作者)

3、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七夕)

4、师: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5、大家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6、请同学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意思理解对即可。

7、齐读全诗,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想想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情感?

8、师小结:《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9、再次齐读并练习背诵。

四、小结

民间故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都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学们课后可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并且把故事和家人、朋友分享,尽量讲得生动、具体、传神。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如何把情节说得更具体;

2.朗读并背诵《乞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第一人称添油加醋续编故事

乞巧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创造性复述故事、将情节说得更具体的练习,初步掌握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来把事情的经过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积累了民间故事和写节日的古诗,明白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一、成功之处

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慈母情深”。

(二)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本单元我们主要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ppt1:

出示第六单元语文要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八课《慈母情深》。

ppt2:

出示课文题目

通过题目我们就能感受到一位慈祥的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课题:《慈母情深》。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ppt3:

出示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

文中作者是通过哪些场景、细节来表现慈母情深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ppt4:

出示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慈母情深”写了哪些内容?(停留5秒钟)

阅读之后,你一定了解了课文写了三部分内容。

ppt5:

出示三部分内容

梳理课文内容

起因

(第1—5自然段)

“我”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但家境贫寒,愿望难以实现。可是对于书的强烈渴望还是让“我”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小工厂。

经过

(第6—34自然段)

在小工厂里,“我”看到了母亲劳苦的工作状态,但是当“我”提出要买一本书的时候,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

结果

(第35—38自然段)

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拿到钱没有买书,却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但是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

了解了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我们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这三部分内容合并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你试着说一说。(停留3秒钟)

(三)学习生字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

ppt6:

出示本课词语

跟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

忙碌

酷暑

噪声

压抑

辞退

权利

连续

广播

机械

脊背

数落

龟裂

最后一组词语注意:“机械”的“械”字读“xiè”,“脊背”的“脊”读三声,“数落”的“落”读轻声。

ppt7:出示多音字

“龟”字有两个读音:

当形容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时,这个字读jūn,组词:龟裂

当指爬行动物龟类时,这个字读ɡuī,组词:乌龟

ppt8:

出示本课词语

请同学们把这组词再读一遍。

2、学写生字

ppt9:

出示生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5个(出示生字表),其中有三个字难写易错。老师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问题:

“抑”字的中间部分是两笔:撇—竖提。

“酷”和“酸”字是“酉”字旁,不要写成“西”。

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每个字写两个,注意做到书写正确、美观。

研读课文,体会场景、细节描写蕴含的感情

1、体会一元钱的重要

学完字词,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慈母情深。

ppt10:

出示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书价一元多钱。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买一本书价只有一元多钱的书很容易做到。但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却是相当困难的。

ppt11:

出示资料

六十年代初期,老百姓家庭都不富裕。有些劳动者工资收入很低,辛辛苦苦从早干到晚,一天的工资只有几角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师读资料)结合资料,我们知道了在60年代初期,有些劳动者家庭收入很低,生活非常贫穷。一元多钱,也许今天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对于作者一家人来说却非常重要。

ppt12:

出示相关语句

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师读句子)一元多钱相当于母亲两天的工资了。买一本小说意味着我们一家人两天的口粮就没有了。在这个连收音机都被卖了换生活费的家庭里,“一元多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

这一元多钱母亲是怎样辛苦挣来的呢?她又是怎样给我的?让我们结合课文中“进工厂找母亲”和“母亲给钱买书”这两个场景寻找答案吧。

3、体会一元钱的“得”

ppt13:出示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慈母情深”?

同学们可以在书上圈画重点词句,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停留5秒钟)

大家是不是找到了这几处场景的描写:

ppt

14:梳理场景

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给我

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象画面。(师范读)

ppt

15:场景一(初到厂房)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通过这一处场景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认真阅读的你一定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那个地方不足二百平米,如此“低矮”、“潮湿颓败”,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挤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热得像“蒸笼”,噪声“震耳欲聋”。想不到母亲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的,作者内心充满了震惊,又无比地心疼母亲。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内心的震惊和对母亲的心疼。

ppt

16:场景二(寻找母亲)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母亲,看见她“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艰难工作的身影。简短的几句话,寥寥几笔细节勾勒出一个瘦弱的母亲,一个为了养家糊口,在恶劣环境中辛勤劳作的母亲。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

ppt

17:场景三(寻找母亲)

听到了我的呼唤,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句中“我的母亲”反复出现(批注强调),作者看到了母亲直起了弯曲的脊背,看到了母亲吃惊而又疲惫的眼神,作者的心情随之而变化:震惊—心疼—感恩,一句句“我的母亲”,是作者的内心一次次被触动,是作者在内心深处一次次对母亲的呼唤,“我的母亲”反复出现,让感情表达得越来越强烈。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想象母亲的样子,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文中还有反复出现的语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表达效果。(停留3秒钟)

对照小伙伴找到的语句,看和你找的一样吗?

ppt

18:出示(圈画反复出现的语句)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立刻”一词反复出现四次,让作者和我们看到了争分夺秒拼命工作的母亲形象,母亲的辛劳不言而喻。由此,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这段话。

ppt19:出示语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大家再看这个语句,“那一天我第一次”反复出现,强调了作者感受到这一天的特殊意义,在浓浓母爱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责任。

ppt20:梳理总结

作者通过反复出现的词语,在不断强调中强烈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情。

4、体会一元钱的`“给”

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们的生活,母亲每日辛苦工作。她默默地表达着对儿女的爱意。

ppt21:出示我和母亲的对话部分

仔细听小伙伴的朗读,从这段内容你体会到什么?(播放学生朗读音频)

这是母子间朴素简短的对话,你是不是听出了作者的吞吞吐吐,母亲的慷慨慈爱。

ppt22:出示语句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这两个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贫寒,赚钱的不易。“掏”和“数”这两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母亲挣得的钱格外珍贵。

细节的描绘使场景更加清晰形象,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贫寒的家境,艰辛的工作,母亲为什么给钱却这样慷慨?

ppt23:出示语句1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一个“塞”字,把母亲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宁可劳苦、宁愿贫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多么了不起的胸襟和远见啊。

ppt23:出示语句2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一个“数落”,一个“凑足”的细节,更让我们看到母亲对自己是吝啬的,对孩子却是无私的。多么深沉伟大的母爱啊!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母亲的心甘情愿,体会母亲的伟大无私。

体会作者的感情

当我再次拿到母亲给的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ppt24:出示: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简短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复杂的心情。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的心疼让“我”鼻子一酸,“攥”字更写出了母亲给的钱在“我”心中的份量。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结尾,作者交代了故事的结果“我有了一本长篇小说”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呢?是的,一个省略号意味深长,蕴含了作者对母亲难以言尽的感情,母子真挚的情感在作者人生的时间长河中缓缓流淌。

ppt25:出示语句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文章开头写到“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对书的渴望是后文向母亲要钱买书的原因。结尾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母亲的爱让“我”如愿以偿买到了这本书。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七)总结全文

一本一元多钱的书,承载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ppt26:梳理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场景、细节的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位辛劳、无私的母亲形象。运用反复出现的词语,强烈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敬重、感激之情。

(八)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ppt27:出示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词和喜欢的语段。

2、

预习第19课《父爱之舟》。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牢记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感恩母亲,感恩生活。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收益,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寻求阅读视界的敞亮:以文本为基点,进行情感阅读、情境阅读、想象阅读、引导阅读等方法让阅读丰富起来。进而理解从而使阅读多元化。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捕捉重点信息;运用摘录法、圈划法,归纳、提炼文本重点信息,学会长文短读。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初步体味萧红文字独特的“阳光味道”,激发进一步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3、通过“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的全新解读,建构自由明亮的儿童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

【教学准备】

*教师:《祖父的园子》多媒体

*学生:预习本课,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话“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导入的学习。

二、步入园中

(一)整体感知, 鸟瞰园子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通过速读、默读进行学习。

2.速读课文,寻找文中对园子直接描写的段落,并从这些段落中,找出关键词语,概括这是怎样的园子。

(出示学习建议)

1. 带着任务跳读、扫读,一目五行、十行地读。

2. 找重点段,画关键词,思考:这是怎样的园子?

(二)感悟眼中之园,样样都有。

1.感悟昆虫的世界,样样都有。

引导学生从种类、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进行理解。

2.感悟园中的树及其他,样样都有。

引导关注“满身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园滚滚”、“小毛球”,思考作者这样细致的描写,和“花园”有什么关系?(感受侧面描写的精妙)

(三)感悟心中之园,一切自由。

【植物自由】

1.默读、浏览课文摘录关键词词语,圈出自由之物。

2.视像化朗读,感受园子里万事万物的自由(阅读策略之二)。

3.引导学生发现反复的写法;通过对比品读,研究“就”字所传递的率性、自由的味道。

【人自由】

1.浏览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写了萧红和祖父在园中的哪些事情。

(出示学习建议)

——跳读、扫读,圈画关键词,捕捉重点信息

(预设: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绑蚂蚱、浇水、睡觉……)

2.拓展阅读:

《我和祖父的另一个世界》,感受萧红童年生命的自由。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四、感悟梦中之园:光芒四射

1.同学们,玩着玩着啊,我们就累了。让我们在萧红的园子里静静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

师配乐朗诵范读: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2、总结升华

3.拓展阅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1940年12月20日香港完稿。

五、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眼中园 样样都有

心中园 一切自由

梦中园 光芒四射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七、教学反思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拮据、沾手、适度、捣乱、破天荒、稀罕、花招、大吉大利、头头是道”等词语,读准儿化音。正确认读多音字“和、调、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我”与母亲之间深沉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4、学习作者用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具体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民俗风情的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并且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食物。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和这天有什么代表的食物吗?

对,刚才提到的饺子是中华美食的代表,现在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饺子的文章。(板书:饺子)这么多形形色色,品种繁多的饺子,谁能说说饺子有何象征意义呢?

饺子本是平常物,但是文中的饺子加上了花边(板书: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了,这个花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赶紧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文中的多音字,画出不理解的词。注意读准儿化音,如:调馅儿、擀皮儿、糖馅儿、花招儿、脑瓜儿、玩儿、劲儿;认识多音字:看火中的“看”(kān)、和面中的“和”(huó)、系上围裙中的“系”(jì)。

2、分段朗读课文,分步交流阅读成果。

(1)花边饺子是什么样的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出示课件: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轻轻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2)我和妈妈之间围绕花边饺子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分成小时候、长大后两部分。引导学生借助课题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生: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表达了“我”与母亲之间的亲情。

三、走进童年,体会母爱

1、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花边饺子为何能给小时候的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

2、交流后出示课件:

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的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借用,带有褒意),妈妈的“花招”是什么?

(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结合文中的“挨”“每月几十元工资”“养活”“破天荒“等词语,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课件:拮据:缺少钱,生活境况窘迫。

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吗?

指导朗读。(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

(3)引读课文。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生接读)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一种素的,一种肉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常捣乱,把饺子弄混。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时——(生接读)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生接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生接读)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亲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一份浓浓的爱。

四、研读课文,亲情回报

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爱。长大以后,我也耍了个花招,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耍了什么花招?

2、反馈交流。

(1)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

我为什么耍这个花招?因为妈妈对饺子是情有独钟。(妈妈一辈子最爱吃的是饺子。每逢包饺子的时候;妈妈最为得意,而且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妈妈对饺子的特殊感情。)

(2)“每逢见我拎回肉馅儿,妈妈就立刻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来调馅儿,绝不让其他人沾手。那麻利劲儿,那精神劲儿,又像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她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联系第2自然段体会。)

软硬 绵香 盆手

1、馅儿调的又(香)又(绵),面活的不仅(软)(硬)适度,而且(盆)(手)两净。

擀皮儿送皮儿看火

2、只有到包的时候,妈妈才叫上我们,让爸爸(看火),我(擀皮儿),弟弟(送皮儿),指挥得头头是道。

以上两句话,表现了母亲干活不但——,而且——。

文章2处写到母亲包饺子不重复吗?(小结文章的表达方式:前后呼应。)

(3)“我明白了,妈妈只喜欢吃饺子,那是她几十年来的食品。”饺子对妈妈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母亲来说,包饺子是她在艰苦的生活中带回给她和孩子们的是无限的快乐的,他永远都难以忘怀这种困苦的快乐,所以日子好了母亲对山珍海味不感兴趣,而对饺子情有独钟。)

妈妈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快乐、惊喜)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感受花边饺子给母亲带来的无比惊喜,如: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堆饺子,哪儿能那么巧就让我吃着这个饺子呢?”等句子。)

从这个糖馅儿的花边饺子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

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默读全文,然后出示句子:

(1)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2)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把糖馅儿包到了花边饺子里。

思考:这花边饺子里到底包的是什么?这花边饺子里包的不仅仅是素馅、肉馅、糖馅,更是浓的化不开的亲情和默默的、深沉的母爱。

(小结文章的表达方式:托物寄情。)

2、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是呀,妈妈教会了我包花边饺子,让我在艰难的年代里感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回报别人去爱别人,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动情地读一遍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出示课件:

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

妈妈教给我的仅仅是花边饺子的做法吗?

教给我了做人的道理教给我懂得回报使我懂得了饺子里有浓浓的母爱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爱别人我知道了如何感恩

师:披衣细数来时路,岁岁年年脉脉香,现在让我们用心地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吧!(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师: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谢谢作者也谢谢同学们,这节课让我收获,让我感动,花边饺子浓缩了母亲一生一世的沧桑,镌刻着母亲抚育儿女的满腹辛酸,虽然时代在变,包饺子吃饺子的人和心情有在变,但唯有母亲对我们的情与爱不变,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大声向妈妈说句:妈妈,我爱您!

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方法与能力】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情感与思想】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难点突破】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一篇什么的文章吗?

提示: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可能或者认为是状物的课文,或者认为是写人的文章,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然后引导学生从“物与人”和“物与志”两个方面来学习课文。

二、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注意从环境、外形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加以理解。

三、课文的哪些内容是“言志”与“喻人”的?你体会到了作者是在用“白杨”比喻什么样的人?用白杨的特点寄托什么样的志向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