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设计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

本文已影响 2.58W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高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2、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4、层次结构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5、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话?

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着青山,却说青山背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如画”“若带”使用比喻修辞。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皆若偻”使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4、既然作者是从第2段叙述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

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6、写作特点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心官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话剧有关知识

2、通过鉴赏语言,熟悉剧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鲁的内心情感,感知、评价“相逢”部分的戏剧冲突。

3、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立足剧本,鉴赏语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激烈的的戏剧冲突中认识了一个善良美丽而又不屈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话剧名作《雷雨》,这部戏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成名之作,为世界文学长廊留下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雷雨》。

二、作者简介源: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戏剧知识再介绍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四、《雷雨》故事情节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个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鲁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五、互动探究

1、把握戏剧冲突

解说: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那么,课文节选部分,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哪些人?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态度(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2、学生表演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几位同学对课文节选部分中的第一场的表演吧,有请他们(掌声响起)

明确:对学生的表演作出评价,鼓励并指正。

六、作业布置

用自己的话来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试讲,我觉得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环节比较紧凑,有效地抓住了教学目标,通过动作与朗读、表演、想象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雷雨》中矛盾冲突。本堂课也存在不足:

1、对学生的关注力不够,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环节虽完整,却不能够与学生更好的联系在一起;

3、学生讨论的环节较少,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留的时间也比较少。

通过本次授课,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许多不足,在今后一定踏实钻研教学内容,同时也提升自身能力。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4

一、教材特点和重点分析: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学难点:

1、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诗,可是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我有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著名学者林庚的《说“木叶”》中寻寻答案。(板书题目)

(二)分析课文,理解观点

1、在概念上说,“木叶”是意思?

明确: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那么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出现单独的“树”但为何单单几乎没有“树叶”一词呢?因为只要是“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这三个小问题是一个承接一个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显)

2、“木叶”不简化为“叶”,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我们先来了解“树叶”和“木叶”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树叶”:因为“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树是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叶子的。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树干,很少想起叶子。“叶”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请学生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一步形象化理解“木”与“树”的不同。)

3、既然“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那么“落叶”与“木叶”的意味是一样的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那么,“落叶”与“木叶”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即便是“黄叶“也是在蒙蒙的阴雨中湿润的落叶。而“木叶”则是有落叶微黄的颜色但又必须是干燥的。

4、“木叶”和“落木”有怎样的不同呢?

明确:“落叶”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虽然“木叶”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

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

(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的信息。学生就能明确“木”在艺术形象领域与“树”的截然不同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意象的把握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

教师小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

(三)文章启示,纠正误区(教师提醒)

看了这篇课文,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认为是写疏朗的清秋,刚刚发下来的《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小整合》也对常见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绍。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

(四)课外延伸,训练能力(课后练习二结合补充材料)

1、先请学生谈谈对梅花品质的认识。

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点,从“凌寒”、“暗香来”等词体会梅花的高贵品格。

3、请学生自主分析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梅”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所表达出的不同品质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再找一些有关“梅”的诗歌,结合补充材料上的诗歌,写一篇对“梅”意象的分析和鉴赏的随笔。(这个单元学习文化随笔,可以让学生尝试)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5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其中“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学科中是最具分量的,众多的同行削尖了脑袋,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然而现实是许多太想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加诸学生身上,却没有意识写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观察、思维、想象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人的风格、特色也就不尽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标准规律、标准套路可言。只要能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内容或事情,就是好习作。伟大的作家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他特别强调自然抒写,无拘无束,不包含任何虚伪、矫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你的方法对你很实用,但把它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许就会弄巧成拙。写作要呼唤个性,要自由表达,作文才能够独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要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

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写作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的确高考作文是有规定时间的,甚至有时连文体也有限制。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应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不是我们多做几次定时训练就能完成的。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6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黑板上书写“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大家喜欢游戏吗?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学生齐声回答)

看来,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那么,动物呢?他们会游戏吗,它们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王国,去探寻动物游戏的秘密。

二、介绍文体特征及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学生回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文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语言准确、全面。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阅读步骤

1.略读课文,整体把握:

了解信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明确说明顺序,简析课文结构。

2.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筛选、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点内容,从文章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征等。

3.深入探究、拓展视野

运用、组合信息:探究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思维,培养我们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从文本中找出。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2.通过阅读,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呢?围绕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①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事例?

②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几种类型?

③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④文章最后对动物游戏之谜是什么下了结论吗?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文章先写了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然后再写各种假说,最后再总结。

②文章按照总-分-总,先说动物游戏,再说动物为什么游戏,最后得出结论。

3.简析结构

课文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式:总→分→总

演习说

内容:动物为什么游戏自娱说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4.那么这些内容遵循什么顺序?逻辑顺序。

四、品读文章,深入探究

1.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2.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第一小组:演习说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第二小组:自娱说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

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第三小组:学习说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第四小组:锻炼说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3.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为什么?你有自己的观点吗?

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象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4.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①生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②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看法都很宝贵,对啊,科学要实事求是同时注重争鸣,希望同学们也参与到争鸣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视野,合作讨论

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六、挖掘内涵,引发思考

①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明确】'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2、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②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③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③“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④“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⑤“动物也有灵魂”

七、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教后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品味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自读学习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

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

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吗?

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让我们随卡尔萨根一起去领略宇宙的魅力。(激发疑惑导入课文,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作者及解说词特点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四、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2.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提问】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宇宙是无穷的,文题是否矛盾?

【明确】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题的以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题不矛盾。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4.【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5.【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⒈列数字。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⒉下定义。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⒊打比方、作比较。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

六、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本文属科普小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句中体会其语言特色。

1.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有的恒星旋转平稳均衡,有些恒星是因快速旋转而变了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敢于想象,并不断地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作者不囿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七、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参考:

(1)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八、布置作业

作者领我们遨游宇宙之后说:“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那么,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

教后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概括教育家的教育历程,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难点“教育历程”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在材料处理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手段自读学习法、问题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走近作者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2.概括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五、质疑探究,解读课文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教后记:

栋栋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好,拉丁美洲文学做为外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种类,随着近百年来拉丁美洲的沧桑巨变越来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独》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内容就是这本名著的节选部分。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xx)是20世纪哥伦比亚享有盛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和记者,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是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2、作品简介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作品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百年孤独》的主要写作风格。它的特点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这种风格的作品常常通过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和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使人从审美中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近百年来拉丁美洲大地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沧桑巨变,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民族特点,从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能够让学生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

(一)掌握基础、初识文章

详见知识要点。

(二)概述前文、引出后文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卜赛人偶尔来访,带来被村里人看做魔法的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事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老人梅尔吉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邻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三)总结情节、介绍手法

1、借助文眼、理清内容

①新商道的开辟,使得马孔多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不断进入马孔多。

②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从遥远的马纳乌雷辛苦跋涉到来之后出现了各种怪异行为。

③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症。

2、掌握手法、赏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孤僻怪异的神奇人物。

②错综曲折的离奇故事。

③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④绮丽诡异的语言特征。

总之,在全文中,对话、回忆、梦魇、联想、神话、预言无处不在,时空轮回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营造出一股神秘诡异的奇特氛围。

3、抽丝剥茧、剖析现实

①文章的主要情节涉及到哪几个要点?

音乐钟进入了马孔多人的生活。丽贝卡的言语沟通过程。马孔多人忘记了事物的名称。

②情节要点含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时间和语言。

③音乐钟代替了群鸟报时意味着什么?

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钟表式的时间能够创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带来整齐规训,但也可以带来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谁控制了时间的体系、时间的象征和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当钟表式的时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驻渗透到马孔多镇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人们在慢慢被现代文明生活的权力所控制。

时间加速之后,人们处于“时间饥饿”状态中,只拥有时间没有拥有生活,当客观时间已经很充足时,人们的注意力还在钟表所代表的时间上,在无所事事中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除了时间,人们已经很少关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写音乐钟的那段文字,就是统一、整严、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文明渗透的痕迹,用“音乐钟”代替“群鸟”便是机械时间(现代时间)代替了自然时间(传统时间)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现。当地人的时间标准已经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时间标准殖民化。

④丽贝卡来马孔多后的语言交流情况意味着什么?

这一点要结合着马孔多人得了失眠症忘记了事物的名称这个现象一起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定义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分为“能指”和“所指”,语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举一个例子,gou这个声音是能指,gou这个读音所代表的动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义更加重要,可是当“能指”都被马孔多人遗忘掉的话,“所指”代表的意义就更无从说起。

萨丕尔—沃尔夫语言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它还会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社会。

马孔多人忘记的名称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础性的事物,这样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遗忘,足以证明失眠症的危害极大。而语言被遗忘后,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义就会消亡。丽贝卡的焦虑和抗拒也隐含着这层意义。

⑤文中情节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还说明了什么?

这一点主要通过丽贝卡的语言沟通的过程来体现。丽贝卡一开始不与人交流,意味着不愿意跟别人有语言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融合。这就是语言缺失造成的。所以丽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缓解自己不合群的孤独的焦虑感。

但是丽贝卡最后还是跟家人交流沟通了,但是过程繁复,手段骇人。。经过这场语言同化的过程,丽贝卡之所以说殖民地语言说得跟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我们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段描写事实上表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来语言殖民的具体过程。

福柯提出,群体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话语的实现同时也是权力的实现,因为权力与欲望始终围绕着言语的合法性展开斗争。

拉丁美洲是一个混合文化的地域,在“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长为稳定文化系统的情况下,已经发展成熟的欧洲天主教信仰以改头换面的施予者姿态强行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截断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对自我身份确定性的过程。

在推行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殖民者的语言对殖民地文化和语言进行的播撒和渗透,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方式来确认自我的身份,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

在丽贝卡来之前,课文中提到“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所谓的“顽固”,其实是当地人的原始心态和语言表征尚没有外来文明侵袭的保留,但是在乌尔苏拉的心目中,“顽固”地说本地方言并不是一种让她安心的现象。所以,乌尔苏拉会通过希望儿女们都说卡斯蒂利亚语来获得某种安全感,而不说这种语言的丽贝卡先是被认为是疯掉,后来直接被毒打。在这个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语言如何被侵略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细节,照看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的保姆是只说古印第安语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乌雷看见丽贝卡语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症的表现后,第二天跑得无影无踪,他们是印第安古老王国的王子和公主,离乡背井,屈居人下就是为了保有自己的语言和背后仅存的对已消亡的历史的回忆,当失眠症在闭塞落后的马孔多蔓延时,意味着外来文明入侵的触角已经布满了拉丁美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4、深入赏析、评价反馈

马尔克斯通过描写统一使用音乐钟和遗忘语言这样的生活细节是想表现拉丁美洲什么样的宏大历史呢?

实际上,我们不难得出,马尔克斯写这个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正在被大家忘记,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

事实上,这些细节象征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化变迁。无论是时间因素还是语言因素,最后都指向了欧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并用特定的技术权力和话语权力促使了拉丁美洲传统民族性的消亡。虽然,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可量化、可计算的客观化影响,但是同时也在强力推行现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摧毁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样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锢,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西方殖民者绝对服从。整个拉美民族都在孤独的包围中,人们通过掩耳盗铃般的失忆和遗忘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重复的行为、集体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这种孤独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借着这篇选文,想帮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独》这本名著的一个核心思想——摆脱殖民统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十分重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剧告诉我们,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保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思维和文化的主动权,这样,才不会屈居于西方话语中,失去我们东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作业:

1、如果马孔多没有开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马孔多百年孤独的问题呢?

2、请同学们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句话,将两篇文章对照分析,思考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会不会产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独呢?

以上问题请同学们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阅读:

《红高粱》(莫言)、《危地马拉传说》(阿斯图里亚斯)、《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六、板书设计

时间技术权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语言话语权力

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失忆、遗忘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的作品,位于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教学流程(一课时)

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请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思考一下,何为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生:各自读出自己手中报纸中的新闻,回答问题:“新闻就是写出新鲜的事;新闻要真实;新闻要吸引人,特别是标题……”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来准确地概括一下: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说新闻新闻,为什么新闻姓“新”而不信“旧”呢,记者最忌讳“昨天”这个词,快是新闻的竞争条件,也是新闻的质量体现,也就是说快速是新闻的生命,那好,根据新闻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板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特点:真实(本质)快速(生命)

当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特写等文体;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的是消息这种文体。

好,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新闻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P58页从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页中间那一部分,边读边画重点,2分钟时间,然后我叫同学来回答问题。好,现在开始。

师:提问:新闻消息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生: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师: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生:引题、正题、副题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话叫做导语,它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书: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o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o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oe小卡ao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o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a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的口型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11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指定阅读《红楼梦》。展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应以回目为抓手,组织学生研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对《红楼梦》进行选本编辑和评论研究;引导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思考解读,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关键词:整本书;回目;选本编辑;传统文化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指定阅读书目为《红楼梦》。《红楼梦》这部书,“以小说的通俗形式,向最广大的人间众生说法”(周汝昌),“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鲁迅),“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黄遵宪),“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周汝昌)。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内容,在学科素养上要求:

1、通过阅读《红楼梦》一书,探索长篇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的阅读门径,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整理全书章回目录,结合前言浏览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理清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场次序和活动频次,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把握著作整体的艺术架构,提升阅读鉴赏长篇古典章回小说的能力。

3、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红楼梦》一书时的个性差异,从最使学生感动(感兴趣)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小说文本,精读关键回目,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通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上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乡土中国》是学术专著,《红楼梦》是长篇小说,属于不同的著作类型,阅读目的不同,阅读策略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应引导学生加以区分。鉴于以往经验,高一学生对《红楼梦》缺乏阅读的热情和动力,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完此书,首先需要把学生引领到这本书中来,给学生一个一探究竟的、跃跃欲试的阅读路径,同时提供走进这部鸿篇巨制的方法指导:以回目为抓手组织学生研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展示阅读研讨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成果;引导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思考解读,设置核心任务,编辑一本《红楼梦》选本,展开整本书阅读过程。

本单元学习融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等任务群。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单元阅读指导以及《红楼梦》著作的序言、前言、凡例、注释等学习资源,梳理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回目;查阅工具书,结合具体语境把握作品的基本内涵,制作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分享展示。

2、根据学生在阅读《红楼梦》一书过程中遇到的文字障碍,进行积累梳理,查阅相关工具书,按照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所学的方法,整理制作一份“初读《红楼梦》字词指南”,分享交流。

3、学生能按照所选角度,浏览《红楼梦》全书,筛选出相关章节内容,进行《红楼梦》选本编辑。能对所选内容进行精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分析选文的阅读障碍点,筛选出相关词条,查阅有关工具书进行准确注释;

节选可能会导致关键信息缺失,结合原著上下文语境对缺失的信息进行概括性补充,确保选本内容的流畅完整;

根据选本的内容,适当地进行插图、插画装饰,设计封面;

按照前言撰写的基本要求,参考《红楼梦》的前言内容(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查阅相关资料,为选本撰写前言;

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合适的亲人朋友或者是文化名人,为选本撰写序言。

二、思维目标

1、学生能够从梳理章回体小说回目入手,基本把握著作内涵,并能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按照小组确定的标准和依据,对《红楼梦》进行创造性的节选编辑,既能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的创新思维,又能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分类能力。

2、基于学生自己的《红楼梦》选本特点,从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情节叙事、细节刻画、文化内涵、小说主旨等角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结合具体的内容,有理有据地写一则800字以上的文学短评,组织一场小组内同一主题的文学短评研讨,综合大家的观点,形成选本前言。重点学习运用论据对论点的论证与评述,在论、证、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

三、价值目标

1、通过制作并展示分享“初读《红楼梦》字词指南”,激发学生养成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进一步深化对汉字,汉语和优秀章回体小说的阅读兴趣。

2、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偏好,对《红楼梦》进行节选编辑,研讨评论,推广分享,在这个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过程中,逐渐让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专题实施】

第一课段:开箧犹存冰雪文

核心任务:本课段通过完成“三个任务图表”,,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初读全书的任务。

一、学习任务

1、章回为纲。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梳理回目任务表,浏览《红楼梦》全书,开启阅读之旅。

2、理清人物。结合单元阅读指导以及《红楼梦》的序言前言、凡例、注释等学习资源,把握作品基本内涵。以第二回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基础,制作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3。积累字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疑难字词,也一定会读到很多优美的字词,不妨随读随记,积累下来,并按照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所学的方法,设计一份初读《红楼梦》字词指南”,加以整理归纳,并且分享展示。(选做任务)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红楼梦》原著,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

2、《红楼梦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xx年8月版。

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四、学生活动

1、梳理《红楼梦》全书回目,也可以只整理前八十回,完成红楼梦回目梳理表。梳理的任务项目可多可少,少则仅梳理回目中出现的人物即可,多则可增加环境、情节等,最后综合分析所梳理的项目有什么特点。此项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古典章回小说的阅读方法,先读回目,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参考表格如下

《红楼梦》回目梳理表

回数回目人物情节环境……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

综合分析

学习指导:

人物分析注意:回目中出现了多少人物,这些人物出现的频次,人物称呼有什么特点。

环境分析注意:人物活动的环境可以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大致分类,比如贾府类和非贾府类、虚幻类和实景类,然后加以简要概括分析。

情节分析注意:主要针对宝黛爱情和贾府盛衰。

2、制作人物关系图。结合单元阅读指导以及《红楼梦》的序言,前言,凡例,注释等学习资源,把握作品基本内涵,以第二回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基础,制作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人物关系图的制作可以参考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红楼梦地图》。

3、读书积累。学生独立完成了前两项任务,把握了基本内容,理请楚了主要人物的关系,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整本书阅读了。阅读顺序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从前往后通读全书;二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跳读全书;三是针对自己不能理解的回目,带着疑惑跳读全书。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字词。

参考表格:

〈红楼梦》初读字词指南

回数疑难字词绝妙好调备注

第一回

……

综合分析

五、学习评价

在班级展示学生编制的《红楼梦》回目梳理表、主要人物关系图和初读字词指南,组织学生讨论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评选表彰。

第二课段:不解红楼枉读书

核心任务:编辑《红楼梦》选本,学生根据自已的阅读偏好,自愿结社,共同确立一个角度,确立一定的标准,对全书进行选本编辑。

一学习任务

1、自愿结社。依据阅读《红楼梦》的偏好组建学习社,参照第三十七回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组建《红楼梦》学习社。

2、选本编辑。按照学习社制定的选本标准,筛选出相应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个人自愿领取筛选和编辑任务。

3、互评修改。学习社之间相互审阅选本初稿,各学习社自主组织完成选本修改任务,最终提交定稿版本。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红楼梦》原著。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xx年版。

四、学生活动

1、自愿结社。选择第一课段任务完成优秀的学生,让其各自负责结成学习社。依据第三十七回中探春的“花笺”,撰写封结社邀请信笺,写明本学习社的名称、要求、分工等内容,完成团队成员招募。仿照第四十五回的记载,设立监社御使,负责组织学习社成员编辑《红楼梦》选本。

2、选本编辑。监社御使组织学习社成员围绕《红楼梦》选本的编辑展开阅读学习任务。

首先确立一个角度制定选本选文标准,对《红楼梦》全书进行筛选编辑。

推荐角度有:《(红楼梦)诗词选》、《木石前盟—一宝黛爱情选本》,《飞鸟各投林——贾府衰败选本》,《闲话下酒一串场人物选本》(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女人是水做的—————金陵十二钗选本》《男人是泥做的————————几个重要的男人选本》等。其他可以参照单元学习任务3提供的欣赏角度进行选本编辑,比如《楼梦医药养生药养选》《红楼梦)服饰摆设选》等。

其次明确学习社成员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本编辑,并完成三项基础工作:一是分析选文的阅读障碍点,筛选出相关词条,查阅有关工具书进行准确注释;二是节选可能会导致关键信息缺失,结合原著上下文语境对缺失的信息进行概括性补充,确保选本内容的流畅完整;三是根据选本的内容,,适当地进行插图、插画装饰,设计制作一个与选本主题相关的封面。

最后提交选本初稿,选本具体的形制可以参考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修订重排本)》。

3、互评修改。学习社相互审阅选本初稿,从选本的简洁性、完整性、流畅性,注释的准确性,封面设计的恰切性等角度对选本初稿提出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监社御史根据修改意见,组织修改,并撰写一份修改情况说明反馈给互评的学习社。

五、学习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阅展示各学习社的《红楼梦》选本,通过互批互评促进交流提升。

第三课段:百读红楼百动心

核心任务:完善《红楼梦》选本并发布作品

一学习任务

1、撰写选本前言

2、请人撰写选本序言。

3、发布选本作品。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红楼梦》选本。

2、网上相关资源。

四、学生活动

1、针对本学习社的《红楼梦》选本内容,从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情节叙事、细节刻画、文化内涵、小说主旨等角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确立一组关键词,,查阅相美资料,结合选本具体内容,有理有据地写一则800字以上的文学短评。监社御史在此基础上,组织一场学习社内部文学短评研讨,综大家的观点,请学有余力的同学按照前言撰写的基本要求,参考《红楼梦》的前言内容(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红学著作,写选本前言。

2、针对本学习社《红楼梦》选本的情况,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合适的亲人朋友或者是文化名人,为选本撰写序言。

3、本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的最终成果,就是各学习社要发布最终成型的《红楼梦》选本作品,印刷制作定稿的红楼梦)选本作品,制作一张作品海报,全年级举办一场作品发布会。

五、学习评价

全年级举办一场《红楼梦》选本发布会,现场可以设置几个维度的奖项:最佳内容、最佳前言、最佳序言、最佳美编、最佳海报、最佳学习社。对本次《红楼梦》整本书学习进行多个层面的鼓励和表彰。

【专题评价】

一单元核心问题

阅读《红楼梦》,核心内容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一书,把握著作整体的艺术架构,提升阅读鉴赏长篇古典章回小说的能力,构建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专题的核心任务是编辑《红楼梦》选本,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回目整理阅读字词、制作主要人物关系图,独立自主地完成初读全书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结社组建学习共同体,确立一定的标淮,对著作进行选本编辑和评论研究。在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一书的过程中,坚持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逐步推进阅读进程,尽可能兼容多角度,多层次解读的可能。

二、测试反馈

有一篇题目为“马云,你听我说”的文章,用续写《红楼梦的方式,虚拟了红楼梦里的几位人物进行网购的故事。专家高度评价此文,认为“所有人物的口气和原著很相近”,“非常到位”。

《薛宝钗好心忙代购王熙凤讨巧赚欢笑》选段:

话说宝玉于潇湘馆中正与黛玉谈笑间,只见宝钗款款地走了进来,宝玉见宝钗进来,笑道:

“宝姐姐,你也来看看,林妹妹近日也不似从前那般哭丧着脸惜春伤时的,只是捧着个手机傻笑。我道元春姐姐从宫里赐下各人的手机,也真真是有了妙用罢。古人有‘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之说,况且又是林妹妹的笑,哪怕万金,也是值得的。”

宝钗笑道:“又杜撰了,前一句倒是有的,后一句只怕是你房间里的晴雯闹出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罢了。林妹妹有福了,将来是有个林妹夫要万全买你一笑的呢。”

黛玉听宝钗如此打趣她,羞得双颊绯红,扑上去拧宝钗的嘴,道:“看我不撕烂你的嘴。

阅读上面的材料,联系《红楼梦》原著,完成以下任务:

必做题:

黛玉“扑上去拧宝钗的嘴”,并且说“看我不撕烂你的嘴”。这个情节设计合理吗?尝试设计一个更合理的情节。

选做题(三选一)

1、在原著中,元春赏赐过几回?都赏赐了哪些人?赏赐的都是什么东西?

2、宝钗笑道:“又杜撰了……”在《红楼梦》原著中,宝玉还杜撰了什么?

3、简述“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故事情节。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12

学生分析:

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二、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三、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13

作文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

2、学会用典型材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

3、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

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学习写人。写人的什么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行为……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个性,表面的言谈行为等都是为了反映人物独特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弘扬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确了写人文章的表象和实质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写人难在那里?“类型化”、“脸谱化”、“千人一面”的文章好吗?不好,因为“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所以一篇优秀的写人文章就是要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个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话题探讨

什么是优美的人性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有那些品质?

父亲,我爱您

父亲,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没工作在家,您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日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可您从不厌倦。那日,您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您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您重新开始,在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您(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

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坚强。

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动词、(形容词)、副词

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都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

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自渎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背景资料。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难点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内容。

(四)内容分析

1.主题概括

三份爱情的毁灭,三个女性的死亡。

觉新——梅、瑞钰、觉慧——鸣凤。

2.人物赏析:

(1)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钰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3)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开始做苦事、吃打骂和流眼泪的生活,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4)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5)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3.问题“谁是凶手?”

探究:觉慧和觉新在爱情中的表现

(1)觉新对于梅:

和梅表姐相爱,但是由于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杀了这段美好的恋情。觉新很痛苦,但是没有反抗,对于父亲为他安排的与李家的婚事表示顺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继续与李家小姐瑞钰完婚。

(2)觉新对于瑞钰:

高老太爷去世后,瑞钰产期将至,陈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钰,以“血光之灾”为由要觉新把瑞钰送到城郊外待产,觉新不想,但是没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觉新去看瑞钰听到瑞钰凄惨的叫声,但是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钰就这样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们最终也没有见上一面。

(3)觉慧对于鸣凤:

与鸣凤相爱,又常常处于矛盾当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在鸣凤被安排嫁给冯乐山做小妾是他还一无所知,在鸣凤想要向他倾诉时他忙于自己的事业,最后鸣凤被逼得投湖自尽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经晚了。

4.假设:时光可以倒流,觉慧和觉新会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导致了觉慧和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明确:觉新:不满封建家庭的专制,但是他的长房长孙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个性。,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处”,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对于他来说是精神炼狱,但是又难以割舍,所以他最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势力一次次地妥协退让,甚至牺牲自己的爱人。陷在封建传统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觉慧:一个充满朝气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体察到封建家族的虚伪黑暗和腐朽,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胆幼稚的行为,到外面寻找新生活。他冲破世俗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对于他祖父,觉得他们两个像敌人,但是当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觉得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

6.时代背景:

明确:“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帜唤醒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吸引着无数新一代青年。

“五四”运动就像一场梦一样,迷住了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但随着这个梦逐渐地褪却其梦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渐显现出来。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确: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等五个兄弟姐妹从小生活在五进三重的李公馆里。然而,随着父母亲的离世,他的家族开始了内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这给了《家》丰富的创作素材。

作者身处五四运动之中,自然沾染了浓重的时代气息,对旧社会既愤怒又留念,对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对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处于这样一个痛苦、矛盾、挣扎的过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与作者最为相似的觉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与痛苦。

8.小结: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要为青年写作,他写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要控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奔溃的道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家》中的觉慧和觉新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是时代不可避免的,是无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思想的影响,自己拯救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15

一、导入: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就是杜甫的《登高》。板书课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难点)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来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头,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个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初唐时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还有崔颢的《黄鹤楼》等等)

2、登高诗作的特点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沧桑之感。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主要作品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写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头(767)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六、听读诗歌,感知全诗

1、正音、断句;

2、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3、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全班齐读

4、简单翻译诗歌内容(同学们,课前我已经让大家借助参考资料翻译了本诗,现在我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鸟儿在飞舞盘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流水滚滚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艰难,非常遗憾两鬓又增添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2、重点意象赏析: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小组探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加以分析)首联: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3、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写出了秋天肃穆萧杀、旷远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观,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一联不禁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生命短暂,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4、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为何而悲?(小组讨论)明确: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颠沛流离、困顿潦倒。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5、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大经认为此诗颈联有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悲:万里,地之远也二悲:秋,时之惨也三悲:作客,羁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迟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台,高迥处也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语言精炼高度浓缩。

6、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潦倒:既指国家,也指个人。国事艰难,人生潦倒。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苦恨:从诗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的意思,“恨”是动词“遗憾”的意思。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为国效力。诗人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7、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八、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