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级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大纲

本文已影响 2.91W人 

  一、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生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

  (三)、引导生观赏承天寺图片,引起生阅读兴趣。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乐中师范读课文。

2、在《月光曲》中生自由放声朗读。(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的情感。)

3、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提高同学的听读水平。

师总结,提示一些句子的停顿:(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首先,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同学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讨论后请同学们抢答:

A、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B、翻译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五)、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请同学们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如: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苏轼朋友很多,为什么偏偏去找张怀民?

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案:1、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因为他们都被贬黄州,都有着高洁的志趣,且志同道合。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重点研读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写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更改变了原意。)

(3)、在理解课文意境的基础上,找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充满诗意的话描述这月色,并引导生展开想象再现其中的画面。

(4)、阅读最后一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文章的景物描写和写作背景,思考讨论:此时的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小组交流后得出:清幽,豁达、乐观等。)

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5)、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与实际相符吗?

师: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讨论。师总结: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苏轼“闲”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总结:这“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那究竟是什么意思?(清闲、闲适、闲情逸致)

(7)、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情绪?

(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8)、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诱人的月色,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 ,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根据文章作者用心灵所拍摄的照片,缘景析情。(板书——缘景析情)根据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这空明的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9)、指导背诵

  (六)、与作者对话。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师进行正确引导。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你为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庭院散步设计一段对话。

3.、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拓展与延伸。

欣赏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九)、小结: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空明

澄澈透明 比喻

虚实 意境

知人论世

缘景析情

闲人————豁达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