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三农今昔之水稻田间管理散文

本文已影响 1.47W人 

(一)水稻田传统除草

三农今昔之水稻田间管理散文

水稻大田除草,历史上是农民们的一项主要农活,也是水稻生长期中最费工的农活,被纳入“田间管理”之内。

水稻整个生长期中,差不多常常需要除草。因此有“稻耘黄秧草耘芽”、“稻耘七遍猪没糠,棉锄七遍白如霜”的说法。水稻除草有专门的工具。栽插后十多天,就应该耘田,之后,比较荒的田块,人工充足的话,每个星期就应该进行一次。因此,除草占用的人工和时间,是农活中最多的。

东圩以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水稻除草工具,主要是两种:一是耘第一遍田用的“钨筒”。它是木工做成的,像是船底形状的木头工具,长约一尺五寸,宽约五寸。尖头张尾,两根弯形的木条,包着三根横木,上面钉着14根方形铁钉。用长圆竹做成长柄,人们使用它在稻行间来回推拉,将才生长的野草除掉。这样的除草,田中要有浅水,被拉起来的野草,会浮在水面上。

水稻经过了第一次耘田后,之后的除草,叫做“坮田”(念胎田)。坮田是将水排去,用坮耙在稻行间摩擦,将野草揉进泥土里。坮耙是铁匠制造的铁农具。长方形,长约五寸,宽约四寸,安装约两米的棍子做手柄。好的坮田人,“坮”出来的田,平整光滑,明亮如镜。至于每一季稻应该“坮”几遍,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根据田块草荒程度和劳动力情况。东圩这里的稻田,一般坮三次以上。由于稻田每耘、坮一次,田中的泥土便更加融和,对稻子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因此,哪怕田中没草,人们都努力争取多坮一次。耘、坮田的进度,根据田的草荒情况,一般每天每人是一到两亩。

由于除草工具具有一定的规格,所以,在推广密植的时候,因为行政干部对密度要求过高,人们总怕除草困难,接受不了。当时除草工具虽然进行了“改革”,因为制作的太小,在大田里使用,不够平稳,对田间除草不利。因此,当局发给的钨筒、坮耙,一直没有普及起来。生产队时期人们使用的除草工具,都是比传统的小,比推行的大,是“中型”的钨筒、坮耙。

耘田或者坮田,在许多的农活中,算比较轻松的。都是站在稻行里使用工具,推推拉拉,劳动强度不大。因此,在耘田、坮田时,人们总是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农村里有口皆碑的民歌,大多数叫做“耘田歌”。唱这种歌时,总是一个人开腔,许多人跟唱。在耘田的季节里,每当走进风清气爽的田野里,总能听到曲调悠扬,引人陶醉的耘田歌声。

如今,除草剂已经普及使用,钨筒和坮耙都成“古董”了,可是,它们在农业上长久的作用,应该记录在农业历史的档案簿上。

钨筒、坮耙除草,只能除掉水稻田中常规杂草。已经长成的、太厚的恶性杂草则难以除掉。常规耕作的良田,都可以用这两样农具解决草荒,而“大跃进”以后,田土都荒芜了,广袤的草荒必须由人工用手拔除。人们长期地拔草,不仅累人,进度还很慢,难得及时消灭大面积草荒。当时,东圩生产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面努力地人工拔草,一面“瞒上不瞒下”地,以分自留地的名义,将最荒的田块分给私人耕种,并且每年轮换。经过了四五年的时间,才算逐步地消灭了猖獗的草荒。

(二)紫云英的退去

紫云英,东圩及其周边的农民,叫它红花草,是水稻产区早春绿肥,曾经很受水稻产区农民欢喜。它是两年生草本,在第一年的深秋撒种,第二年夏天收获种子,与油菜的生长期基本相同。它不需要特殊管理和较多的肥料,像东圩这里的粘性重的土壤,只要撒点磷肥,就能够生长得很好。

当年,每到清明过后,东圩及其周边的水稻产区,碧绿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紫红色的鲜花,来到田野里,像是进入了美丽的大花园。这便是紫云英茂盛的生长,所展现给人们的画面。它不仅枝繁叶茂,发达的根瘤菌,还富含着多种营养成分,是理想的绿肥。它嫩绿的茎叶,既是人们尝鲜的好佐食,更是饲喂牲畜的好饲料。而且由于数量广多,除留种田外,人们可以随意采撷。

东圩这里本来不怎么出产紫云英,播种下去后总是长不出好庙子来。自从磷肥普及使用后,给紫云英撒点磷肥,居然生长得非常茂盛。东圩这里土地广多,自然肥料来源困难,紫云英便成了当家绿肥。它对改良土壤结构,促使粮食增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经的'年代里,东圩人对种植紫云英像种植水稻一样重视。因此,它的种植面积,居然普及到了所有的越冬空田,所以,每到春天,漫田四野都是繁花似锦的紫云英。

东圩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水稻都是先撒播在秧田里,将秧苗育成后拔起来,再移栽到大田里。这样,育秧的时间是一个月以上。早春时节只需要将育秧的田块翻耕,百分之九十的大田,可以推迟约一个月耕作。而在这一个月里,正是冬眠过来的紫云英生长旺季。待紫云英生长得枝繁叶茂的时候,翻耕下去,便是良好的基础肥料。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技术进步很快。九十年代实行了抛秧,将传统的人工插秧渐渐地冷落下去;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实行着直播。这两项技术,比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幅度减轻,产量更好,普及很快。手工栽插基本上被革了命。正因为这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居然使紫云英退出了生产的范畴。

种植双季稻,季节性很强,因此播种期都必须在清明边。水稻进行抛秧,虽然也需要育秧,但是秧龄只在二十天左右。一家一户的生产,进度很快,到抛秧的季节时,只需要三五天就完成了任务。紫云英在这时候还刚刚从冬眠期醒来,来不及生长,就被翻耕掉了,绿肥的作用不大。可是,人们还保留着它,仍然年年种植。

水稻产区实行直播早稻以后,所有的田块都得在清明前后翻耕,如果还种植紫云英,那将是“白忙”了。因为清明边的紫云英,连冬眠都还没有真正苏醒,更谈不上生长,完全没有绿肥的作用,于是,凡是直播早稻的人们,只好不种植它了。这样,紫云英在东圩及其周边的双季稻产区,退出了生产范畴。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