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问答

俗语是什么意思?

本文已影响 3.34W人 

俗语

俗语是什么意思?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简介

[folk adage;common saying] 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本为吏期不对。——《汉书·路温郐传》

俗语能够贴近生活。

《俗语》·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录古今谚语及方言,标其原始。凡经史小学诸书,皆见援据。其采自说部者,并各注书名於其下。虽释常言,而考证颇近於古。然如释大夫称主,引《左传》及《国语》,而《周礼》以主得民之文反不见引,则录传而遗经。又释郡君县君,引元品官母妻四品赠郡君,五品赠县君,然考汉武帝尊王太后母为平原君,平原汉郡,则封郡君之制已始於汉。又武帝封金王孙女号修成君,修成汉县,则封县君之制亦始於汉,是书仅载元品官,则引后而遗前。又论音韵,谓北人以步为布,为方音之谬,不知《周礼》注酺步可以通读。《春秋释文》蒲圃之圃一作布音,是四音且可并转,况步布之通为一韵,不过读有轻重耶。此由昧於古读,故未得通方之旨也。

引证解释

1. 民间流传的说法。

《史记·滑稽列传》:“民人俗语曰‘即不为 河伯 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2. 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

《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既是没才的这们少,俗语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岂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宝贝了吗?”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为‘主贤客来勤’。 萧云 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

3. 方言土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难河 。‘濡’、‘难’声相近, 狄 俗语讹耳。”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所以 晋 楚 方言、 齐 鲁 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朱光潜 《艺文杂谈·<但丁的“论俗语”>》:“他( 但丁 )所谓俗语,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 拉丁 )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

4. 指当地的习惯称呼。

《红楼梦》第五五回:“这厅上也有一处匾,题着‘补仁谕德’四字;家下俗语皆只叫‘议事厅儿’。”

俗语 [sú yǔ]

详细释义

民间流传的说法。

《史记·滑稽列传》:“民人俗语曰‘即不为 河伯 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

《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既是没才的这们少,俗语説的.好,‘物以稀为贵’,岂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宝贝了吗?”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为‘主贤客来勤’。 萧云 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

方言土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难河 。‘濡’、‘难’声相近, 狄 俗语讹耳。”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所以 晋 楚 方言、 齐 鲁 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朱光潜 《艺文杂谈·<但丁的“论俗语”>》:“他( 但丁 )所谓俗语,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 拉丁 )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

指当地的习惯称呼。

《红楼梦》第五五回:“这厅上也有一处匾,题着‘补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语皆只叫‘议事厅儿’。”

反义词

近义词 俗话 鄙谚 俗谚 俚语

反义词 雅语

释义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英文翻译

common saying; flok adage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