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设计

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本文已影响 1.63W人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精选5篇)

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点和线;

2.基本掌握点和线的组合运用;

3. 会用彩点和彩线组织成一幅好看的图画,具有一定的美感。

教学重点点、线组合的掌握。通过游戏、感受、谈话解决。

教学难点对点、线丰富多变的外形想象和创造。通过欣赏、讲解、引发学生联想解决。

教学知识点解

点:在本课中指“小的痕迹”。

线:在本课中指“细长而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作品;小纸盒;芝麻;铁丝;课件;16开彩色纸若干;“笑脸”奖品若干。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分发学生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1.感受与认识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咱们绘画王国里的两位重要人物给你们认识,好吗?

2.先介绍第一位朋友:板书:点

三.新授课。

1.提问: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第一个朋友的名字,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用一支深色的水彩笔在纸上大胆地画出自己的想法。)

2.反馈。

小结:点——小的痕迹。

3.提问:“点”还可以有别的样子吗?请大家随我一起来看看咱们这位“点”朋友跳的一段“变形舞”吧!

1) 观看课件展示的“变形舞”;

2) 你记住了哪几种“点”变形的样子?把它们画下来。

4.介绍第二位朋友:板书:“线”

1)利用手中的细铁丝摆出各式线型,会画的还可以把它画下来。(教师先示范)

小结:线——细长而可以任意弯曲的东西。

2)联系生活相互说说自己发现的线。

四.美感升华。

1.名作欣赏、解析。

2.学生对比观察作品:

点的聚散、线的疏密、单色和彩色、组合的美感

3.示范“点”和“线”的组合有多种方法。边讲“点和线的故事“边画图:

1)西游记里的故事

2)小蚂蚁走迷宫的故事;

3)探险家画地形图的故事;

4)看教材中的作品。

五.实践创作。

1.用水彩笔或油画棒完成一幅“彩线连彩点”的图画,自由想象,大胆画画;

2.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六.展评学生作品。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提出希望。

七.拓展:考考你

1.点的生活联系:观察芝麻、反馈、品尝

提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属于“点”类的其他东西吗?

2.点和线的构成关系:

提问:线由什么构成?

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点和线。

2、认识基本造型元素──点和线。

3、学会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各种点和线,进行平面美术游戏,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4、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涂绕。

5、能按自己意愿涂绕出不同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1、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并感受各种不同的点和线。

2、认识基本造型元素──点和线。

教学难点:

点、线变化的丰富性,从生活中的物品到点,线的转换。

材料准备:

教师:彩带、皮带、硬币、纽扣、糖果、贝壳项链或其他常见的点线生活元素。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阶段:

一、常见的线材料、点材料,形成对线和点的初步概念

1、师:“我给大家带来几种生活物品,你认识它们吗?”

从袋子中取出各种常见的线状材料(皮带、彩带、筷子),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其实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运用周围的东西更加直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生:“彩带,皮带,筷子。”(回答的时候加上,黄色的彩带,橙色的皮带,加上颜色,与课题彩线联系更加紧密)

师:“大家都非常聪明,那谁再来告诉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都长长的。”(可以将皮带进行卷曲,变成螺旋线,同学们能更加直观的看到线的变化)

师:“对了,像这样长长的东西,我们在美术里面称它们为线。”

2、师:“上节课陈老师也带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线,那我们现在来复习下,大家都认识些什么线呢?”

生:“直线、曲线、波浪线、粗线、细线、螺旋线、虚线······”(老师同时板书画出这些线)(板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彩色粉笔来表达彩线)

3、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糖果、扣子、小石头),他们还能叫做线吗?”

生:“不能。”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对比较小的形状叫做点。”师:“点除了小圆点,还可以有许许多多形状的点,那大家来说,老师来画。”

生:“爱心、五角星、正方形、三角形······”

4、师:“现在老师有个难题要考考大家,老师这边有串贝壳项链,那它到底是线还是点呢?哪个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

生:“线···点。”(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请不同意见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这条项链是由许多的小贝壳组成的,然后用绳子串一串就成了项链。所以这条项链是由点和线一起组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彩线连彩点。”

二、认识生活中的点和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的点和线这两位好朋友,他们早就迫不及待的跑到大家身边去了,请大家瞪大眼睛把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衣服上、桌子上把他们找出来。”

学生寻找身上的点和线,教师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学过美术的人,就是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点和线,真是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还要厉害;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作品欣赏

1、欣赏吴冠中的点线作品师:“接下来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四页,我们来看第一幅图。这幅图是由我们现代大画家吴冠中画的,小朋友举手告诉我,这幅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树,很多点和线···”师:“对了,这幅画是由许多的彩点和彩线组成的,它们组成了一棵树,小绿点是树叶,咖啡色的线条是树枝。”

2、欣赏《春夏秋冬》师:“我们再来看看旁边者四幅画,它们画的是什么丫?”生:“春、夏、秋、冬。”师:“那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画里面那幅画说的是春天,那幅画是秋天呢?大家举手回答。”

生:“·······”师:“真棒!我们可以通过颜色来知道哪幅画是春天,哪幅画是秋天。春天呢,四处都在长新芽,嫩绿嫩绿的,还有五颜六色的小花朵都盛开了。秋天呢,树叶都换上了金黄色的衣裳,都要落下来了。所以我们通过这些不同颜色的点和线来表达不同的季节。”

四、示范

师:“那厦门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大家都认真听,认真看,看看老师是用什么来完成这幅画的`。”(故事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难度,毕竟不是所有小朋友都坐过飞机)

故事:暑假的时候呢,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我们现在在厦门,厦门一个小小的岛屿,那老师就用一个小点来表示厦门,那北京是一个大城市,老师就用一个大的正方形的点来表示。老师去的时候是坐飞机去的,飞机走的是直线,那老师用一条直线把这两个点点连在一起。一路上老师会看到些什么呢?(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添画)回来的时候老师是坐汽车的,那汽车不如飞机快,它走的是弯弯曲曲的路,那老师就用这么的曲线来表示它。这就是老师暑假去玩的故事。

师:“老师把自己暑假去玩的故事用这些点和线画出来了,那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用这样的点和线画出来。”(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够清晰,还是要反反复复强调彩线彩点。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最后交上来的作业很多都是模仿老师这样去旅游)

五、学生创作

六、作品展示与讲评

1、通过欣赏同学们的画,评价同学们哪里好,哪里还不够和画画的学习态度。

2、说说自己创造了些什么样的点和线。讲讲自己的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来集美小学实习的第一节课。上课的时候还是挺紧张的,但是小朋友的天真,可爱让人心情愉快。

彩线连彩点,中心词就是点和线。这个是我显然做的不够的地方。后来的评课,陈老师指出了很多小细节,确实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如果有这些小细节的添加可以让课上的更精彩,也能让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添添改改的小细节用红色的字体添加在上面的教案当中,使教案更完整,使用起来更方便)

从课本上提供的插图上进行分析,课本上的插图都是比较抽象的。因为自己对抽象画的理解有限,在对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时觉得心里没有底,没有讲的很透彻。

以下几点是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的地方:

1、声音。声音尽量大声,富有感情,这样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2、纪律。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都刚刚从幼儿园毕业,还不习惯这样的上课,上课需要反反复复的强调纪律,可以运用些口诀使他们安静下来。

3、粉笔字。粉笔字有待加强。

4、互动。互动最好是有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

5、语言通俗易懂。在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语言尽量儿童化,更贴近他们。

6、引导。尽量多用些生活中,周围就有的例子,更好理解,更加直观。

7、围绕话题。上课的时候要反复强调,围绕话题。

8、布置作业。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们都静下来,认真听清楚作业的要求,作业要求要布置的清晰,明了。

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2、 运用不同的点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3、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以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完整的画面。

教学工具:

1、 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笔、色彩笔等工具。

2、 教师准备同样的丰富材料,并准备各种欣赏的范例图片。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多种工具描绘出的各种点、线、面。

——A、你觉得这些点、线、面有趣吗?

B、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呢?

——学生欣赏,感受。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揭示课题:彩线连彩点

——你觉得彩线和彩点连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呢?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想。

二、欣赏作品

1、教师展示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

——你从画中看到了那些东西?

他们是怎样组合排列在一起的?

——学生欣赏归纳,大胆归纳,表达自己的感受。

2、展示儿童有关于“彩线连彩点”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学生感受同龄人运用点和线的组合。

三、造型和表现

1、请学生思考:

——A、你想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吗?

B、想一想,你准备用他们来表现哪些东西?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分小组尝试运用点、线、面来表现自己想表现的画面。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

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进一步了解线的组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构图……

3、组织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并对创作的难点重点“画面要完整”进行进一步讲解。

——学生参与老师的讲解。并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归纳。

4、教师出示相关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欣赏。

四、练习和评价

1、提出本节课练习的要求。

——学生练习,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喜欢的形式表现彩线连彩点的形象。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3、教师适当评价,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4、组织学生作好课堂结束的收拾和整理。

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造的乐趣。

2、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的形态进行重新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材简析:

本课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但不要讲定义,只引导学生具有用点线面造型的意识,边画边说,引导学生感受点和线能组合成不同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点线面作画。

教学准备:

(1)师生课上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

(2)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像、中国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像资料和中国画资料中各种由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式,用点线自由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以及其协调性。

3、出示各种常见的线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细长。不同点:材料不同、有的直、有的弯、有粗有细、颜色不同。)

4、线材料变成点材料:教师把纸条揉成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申:再将点材料拼摆成线材料。

(二)发展阶段:

1、体验用不同的笔画成不同的点和线;

2、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3、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试着绘制一至两张与众不同的画面。

课后拓展:尝试在同一内容中用单线、涂色及剪贴各种不同形式表现物体形象、体会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评价:

1、能否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2、能否用其中一种形式自由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

3、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画面所表达的意图。

彩线连彩点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涂绕。

1、 能按自己意愿涂绕出不同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在涂绕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意愿,大胆地涂绕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难点:线条变化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油画棒或彩笔,铅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回忆童年,激发兴趣。

1、 小时候,你们在墙上涂画过吗?

2、 有没有被老师或家长批评过吗?

3、 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让小朋友们尽情的涂,有可能老师还会表扬你呢?

4、 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上来涂,其余同学在纸上涂。

5、 你觉得黑板上涂了些什么呀?

二、 以趣导学

1、 观察、思考,你看上面黑板上的小朋友画的像什么呀?能不能把它们添几笔,使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

2、 试一试,请小朋友上黑板演示。

3、 比一比,看一看,打开课本欣赏。

A、 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B、 看了这些画,你认为还可以涂绕出什么?

C、 请学生在自己的纸上涂绕。

(表扬大胆的小朋友。)

三、 交流。

四、 布置作业

1、 小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画,小小组自己确定主题。

2、 学生大胆用线创作。

五、 教师巡回辅导。

重点是指导胆小的学生。

六、 点评

你认为谁画得好?好在哪里?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