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4篇)

本文已影响 6.89K人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原》教学设计(14篇)

《草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能用豪放、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集体编创舞蹈、编配打击乐器,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稍快的速度、甜美的声音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笑脸”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律动《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音画导入

媒体放映电视台正在热播的《射雕英雄传》草原上欢庆场面的的片段,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是什么电视剧吗?生:《射雕英雄传》。师:那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事情发生什么地方吗?生:大草原上。大草原给你的感觉怎样?生:略。师:今天我们就要跟着小导游一起去游览一下大草原,学一首《草原上》的歌。[设计意图]导入和现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相结合,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视听结合,演唱歌曲

点击媒体,出现美丽的草原风光,[背景音乐《草原上》]请一位去过内蒙大草原的学生或熟知大草原的学生上台来为大家作介绍。师:看了这么美的风光,听了这么动听的介绍,我们来把这草原美景用歌声唱出来吧?展示歌曲画面,教师示范唱《草原上》,学生打拍或跺脚。学生用“lu”唱歌曲,师钢琴伴奏。在悠扬的琴声中请学生朗读歌词。学生轻声唱,放歌曲动画,学生查找自己歌唱中的'缺点,同桌互相唱给对方听。让学生说出这首歌曲中你认为最难唱的一句。生:略。师:注意一字四拍处的拖音。音准不要由于延长而发生偏差。反复练习。歌曲处理:引导学生用稍快、甜美地声音演唱歌曲。放歌曲伴奏,让学生跟伴奏唱。师把学生优美的歌声录入磁带,回放给学生们听。[设计意图]音响及画面从视觉和听觉上冲击着学生,有助于让他们获得直接地感受经验,初步感受《草原上》宽广辽阔的风格,为本歌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师点击多媒体,出现蒙古舞蹈。师:我们也来学一下吧。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分小组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自己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配合能力。看似简单的舞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五、加入打击乐

师 :同学们的舞姿真优美,现在啊,老师这里有几件打击乐器,为了让草原上的舞蹈更美丽,我们一起来给它配上打击乐。媒体出示碰铃、双响筒、沙球、手铃。师逐一介绍它们的名称、敲击法。让学生从他们的凳子底下取出打击乐,自己敲敲打打,试一试。师纠正错误的方法。师弹琴,学生为歌曲用打击乐伴奏。{先由单一的乐器伴奏,再逐渐加入其它乐器。}放歌曲带,学生边唱边敲击乐器,师在歌曲声中翩翩起舞。[设计意图]了解打击乐的敲击方法,锻炼各种能力,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

六、音乐游戏——草原赛歌赛舞大会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蒙古草原上的首领被称为什么吗?生:大汗。师:对了,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看的那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就有一个有名的首领,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已经猜出来了。生:成吉思汗。师:对了,他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我们请班上的小小历史学家来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小小历史学家:略。师:好,现在草原上的大汗宣布了,要举行一个赛歌赛舞大会,邀请大家参加。(学生分成四小组,比赛)。媒体出现草原上的大汗,现在宣布:草原赛歌赛舞大会现在开始。师弹琴,各小组按次序表演。(必需是描绘大草原的歌舞)用“笑脸 ”奖励优胜组。评委组根据各组的笑脸数进行评分。老师点评。再次播放《草原上》音乐,大家随音乐跳舞歌唱。[设计意图]:全面参与,激发竞争思想,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体现了复习巩固的原则。

小结,下课。

《草原》教学设计 篇2

一. 歌曲导入:

1. 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复习字词:

1. 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 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习!

学习第一段

1. 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 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 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 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近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

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 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游戏了,那牧民呢?指名读第二句,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 全体起立,老师范读,生表演,再齐读。(来吧,小牧民们,让我们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吧!)

6. 齐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1. 小牧民们,刚才在放牧的时候,远处的羊群是什么样的?

2. 指名读第3段

3. 齐读前半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羊儿成群地散步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 再读前半句,想想此时的羊群还像什么?

5. 读后半句,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6.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

1. 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鞭声,铺满新绿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快乐的牧民,优美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了。

2. 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早晨的美景,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快乐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快乐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

3. 想办法,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美丽的草原。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一只只 涌出

醒 美

牧民 跨上 追赶

《草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草原》教学设计 篇4

★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草原教学反思大全

★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的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5篇

★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灯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中下左中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范文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精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范文

★五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6篇

《草原》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3.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1、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2、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草原》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欣赏《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

1=F2/4

112┃(323)┃5653┃2—┃

(2532)┃(123)┃2161┃5-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XXXXX┃X-

()XXX┃XXX

()XXXXXX┃X-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草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作者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交融在一起,随着空间的转移、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把这三者关系列出简图,可以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教学后记

扎扎实实读书,让学生从语言环境中领悟重点难点,在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产生意境,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秒学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本课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秒学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article/。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理解词语。

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草原》教学设计 篇9

设计思想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 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 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 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教学设计 篇11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设计情境,揭示课题。

点击交通工具:网络大巴

2.教师激趣:老师在网上为小朋友们预购了门票,(点击:门票 )门票上的这些生字你认识吗?(复习课文生字,指名读,齐读)

3.现在就让我们坐上网络大巴跟随春姑娘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景

1.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像)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学生轻声读课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小朋友在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

4.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⑵相机出示课文图片、文字。

⑶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草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都是绿色,这真是什么样的草原?(点击“铺满新绿”,学生齐读)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响亮的声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⑸指导朗读第一句。

⑹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起来,此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并回答)

⑺宁静的大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⑻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让学生随画入境,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学生对于“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草原醒来”这几个词句,就能轻松地理解了。]

5.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看课文录像,再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理解第一句。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点击“涌出”)

⑶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生回答,师点击:跨上、追赶)

⑷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中运用图片录像,创设直观情境,再抓住“涌出”、“跨上”、“追赶”这几个动态词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

6.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插图投影)在大草原上,放眼看远处,你看到了什么?(一群群羊儿就像蓝天下的白云在飘动)

⑵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⑷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书上用了一个词,是什么?(生回答,师点击:回荡)

⑸我相信,这么美的歌声,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让我们放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讲解“回荡”一词时,通过读书,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创设的歌曲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这样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多媒体软件导学,不仅让师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收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2.用喜爱之情集体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走进校园……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2.(再播放音乐)学生上台合作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就叫《草原的早晨》。

3.集体评议。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教学的目的,在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并让学生合作一幅画《草原的早晨》,这样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合作交往能力,把课堂进一步推向高潮。

《草原》教学设计 篇12

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视频资料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2、讨论式学习3、直观教学法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又是旅游的好时节,放下忙碌的工作学习,去哪玩呢?北国冰雪风光;北京、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热闹繁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经神游了一番,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腾格尔的《天堂》来一场草原风情游吧!

(二)草原风情游

1、教师播放《天堂》并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观察感受,草原风情,旅行结束请说说你的旅游见闻。

师:《天堂》优美的歌声将我们带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蓝天碧草间,我们欣赏了大草原别样的风情,现在来说说你的旅游见闻吧!

2、旅游见闻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见闻归类板书

(说说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生活风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骑马(行)、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娱乐)

师:刚才的旅行中我们没有看到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他们吃什么呢?与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相同吗?请学生回答

师:蓝天碧草间,穿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放牛羊,日落回到温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闲暇之余人们摔跤,赛马,拉起马头琴,或来一段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诉说着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生活别具风情,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与我们那么不同,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有关吗?让我们一探草原生活之谜。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出示服饰图与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思考:1.蒙古袍有什么特点?2.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师:请同学们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乐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仿写3分钟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出示: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不作展开补充)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教师稍作介绍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拓展:请学生说说勒勒车的优点,教师补充介绍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乐:出示四幅图,

师: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我们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宁同学擅长蒙古舞,让她给我们来一段。

欣赏长调配蒙古族舞蹈(学生),欣赏后,

师:长调刚才的配乐是什么?(长调)简介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刚才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蒙古族的歌舞与草原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同学来破解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我们来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适应

生产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环境

(四)追根究底:探寻大草原分布之谜。

师:蒙古族牧民独特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是当地人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有5大草原(点击出示内蒙古卫星影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荣列中国五大最美丽的草原之一。请注意这两大草原在内蒙古的位置,它们在内蒙古的东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内蒙古优质草原分布在东部。让我们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谜。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观察内蒙古自治区降水变化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随着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示四幅内蒙古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可见草原分布与降水有关。继续引导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降水为什么东多西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东西跨经度大狭长的轮廓特点,自东向西远离海洋,降水逐渐减少。

(五)今日草原

师: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园,牧民们传承着祖先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岁月变迁,大草原也有了变化。去过内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给老师带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与忧

出示两张照片,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牧民们离开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洋房,开始定居生活,补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还会看到飞驰的汽车取代了勒勒车,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出示)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你可能也会看到出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这是大草原令人担忧之处。

师:牧民逐渐现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场资源的锐减,蒙古族牧民离大草原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会消亡吗?我们不免担忧,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

出示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希望草原环境能日益好转,牧民在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护传承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为这正是草原风情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板书:

草原风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业行:骑马、勒勒车

自然环境生活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草原》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技能目标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兴编配舞蹈 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七度音的演唱 歌曲曲调的创编

教学准备:

钢琴 录音机 挂图 伴奏乐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

生:做好准备.

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时老师播放《草原上》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

授新

1 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平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

4 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

5 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

6 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师:蓝天

生:高

师:阳光

生:照

师生:草原好热闹

师:马儿

生:跑

师:羊儿

生:叫

师生:这里风光好

第二段相同

7 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

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

生:回答

8 师:草原上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

生:回答

9 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XX XX|XX XX|

创编活动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

3 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

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生:爽朗 豪迈的

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草原上》

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草原》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