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本文已影响 1.23W人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

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

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

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

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们小学教材的鲜艳色彩,整个封面显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泼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开始踏进理性、思索、追梦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内容:上半部分为文言(小学的《两小儿辩日》就是文言文),这似乎在告诉着我们,这册书里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下半部分的图案是什么?——两匹扬蹄的骏马。

有什么寓意?能想到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一马当先(比喻);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龙马精神(像龙状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马到成功……

3、寄语:每位同学都是一匹扬蹄的骏马,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徜徉,在这册书里,你们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里有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科学家玛丽居里;有留连西湖美景、慨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泪洒他乡、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游子马致远……。这里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我们留连往返。

4、语文课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刚才我们用母语做了交流,一点儿障碍也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九年级教材有篇课文《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曹操和刘备打仗。凭借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两军对垒了很长时间,曹操的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进兵,心里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刘备的军队耻笑。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里面有鸡肋。这时候正好夏侯惇来问他夜间军营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做杨修,他听见这个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并且说:“听听今天晚上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鸡肋嘛,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又可惜。就好比进攻不能胜利,退兵又觉得可耻,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样是两个字“鸡肋”,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注意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我们也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会“听”的同学刚刚应该已经记下了陈燮霞、鲁迅、玛丽居里、白居易、马致远!因为这是绝好的作文素材,能记起一些信息吗?指名学生提问)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的东西,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

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说,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好语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外的书籍;反过来说,课外书籍阅读得越多,我们的语文成绩就会更突出。中考占40分。

第四、写。“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学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一种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同时作文在中考所占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写作一定要重视。编班级作文集。

四、学习必须的工具和要求

1、一个作文摘抄本(必须硬皮本)、两个语文作业本(单行或双行,如果字迹潦草将换成田字格)、一个小测本、一叠作文稿纸、一个周记本

摘抄本用来摘抄和记作文笔记……

2、工具书:新华字典(科代表必须每天带在书包里)

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

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

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

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能力

1 在理解中建构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 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中特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 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 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 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 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 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 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阅读教学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将文本资源进行优化重建,能对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要注意教学设计问题的梯度性,能分层设计,使不同学习梯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在对文本的文学解读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和设计是有机统一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理论和修养,对文本进行独到、精细、准确的解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将智慧和体验凝聚成有效教学设计,为创建良好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做出贡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一、导入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导入语: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仍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与它同样题材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他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小沙子》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过渡】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和我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范读。

二、朗读

1、师生共读师读1、2、3段,一位读4,一位读5、6,一位读7、8、9。

【过渡】三位同学读的都很不错,接下来,我想请其他同学起来试一下,选一段你最喜欢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孩子跟妈妈嬉戏的场景,选一部分你最喜欢的,读几句话也可以,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下,看看你是不是能把孩子的个性表达出来,把孩子的感情表达出来。如果读得好,我们在座的同学就给他以掌声来表示肯定。来谁愿意试一下。

2、学生试读(选6人)

三、以读带问,引出重点(母子对话)的朗读分析

1、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妈妈是怎样的'人?

【过渡】刚才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你们为什么会给予掌声?因为他们读的怎么样啊?

(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或者说,我们听他们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啊?)

【板书】孩子天真淘气贪玩孝顺关爱(还有没有?这个孩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可爱善良

【过渡】那么,从同学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妈妈又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妈妈关心担心无私的爱慈祥亲切

【过渡】慈祥、亲切,为什么呢?

(孩子变成金色花,玩了一天,妈妈也没有责怪孩子)

那么,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该强调呢?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此时一见,什么心情?

(担心)

那么,哪个词应该强调呢?

(哪里)

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假装生气亲切)

孩子不回答妈妈的话,是撒谎吗?那是什么?应是什么语气?

(顽皮撒娇得意洋洋淘气天真机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

曲:《天净沙秋思》(小令)

叙事诗《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长歌行》《论诗》

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级上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诗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请做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围绕诗后的三个习题,我们可以了解这一类诗歌的鉴赏特点。第一题是品味特别有表现力的字词——“放过”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第二题侧重对全诗内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第三题则从整首诗的表现特点来设问,即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这是哲理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再如,八年级上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简要回答。

(3)作者的这个愿望可以从哪些字词见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以上第一、二题跟前一首诗类似,侧重语言的品味和主题理解。第一题“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第二题,本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第三题则涉及古诗词鉴赏的其他一些特点。前一问需要我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暗示、象征某种含义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如诗中的“戌”“轮台”“铁马”“冰河”就往往被用来暗示边塞、战争等含义,这些典型词语的积累很益于我们去把握这一类诗词的内涵。第二问则涉及古诗词写作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过梦境曲折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如八年级下册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对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2.诗中第二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还运用了谐音,是哪一字?谐什么音?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结合提问,我们也能从本诗中了解许多诗歌鉴赏的角度、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如,第一题的A项中就涉及到古诗词中衬托手法,B项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项的典故运用和第二题中谐音使用,无不是古诗词写作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项则体现为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其中的“表达被贬谪……”还需要欣赏者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李商隐虽然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的经历。这就告诉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以上三首诗丛不同角度给了我们鉴赏古诗词的启示,所以,我们确实只有先学好课本中的古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有助于我们打下一个古诗词鉴赏的.坚实的基础。

二、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除了学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7----9年级全六册课本中共有古诗词89首,1----6册中分别有15、10、17、20、15、12首。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如:

三、主题归纳

内容/情感题目作者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水调歌头》苏轼宋

《武陵春》李清照宋

《望江南》温庭筠宋

《蒹葭》《诗经》春秋

《无题》李商隐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杜牧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杜甫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白居易唐

《泊秦淮》杜牧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陆游宋

《西江月》辛弃疾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已亥杂诗》龚自珍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渔家傲》范仲淹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即景抒情/言志《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望岳》杜甫唐

《使至塞上》王维唐

《观沧海》曹操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行路难》李白唐

《相见欢》李煜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晏殊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木兰诗》《乐府民歌》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雎》《诗经》春秋

四、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词中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略”的。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五、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处

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松坚贞高洁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梅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坚贞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萍多传达惆怅和哀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

杜鹃

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鸿雁青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舟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五、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岳》陆游《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木兰诗》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苏轼《水调歌头》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当以上两方面都完成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1、知人论世。人: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境遇、创作风格、文学素养等。世: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整个社会大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个人处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风格: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2、分析主题,把握主旨——内容美、情感美

3、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景交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的心境。

4、品味语言、注意锤炼字句——语言美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用得精练的字。

5、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比兴,象征,以静写动,虚实想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以上对中考古诗文复习的一点初浅看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阅读浅易的记叙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位语言。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其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游记的特点及写作手法;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学会品味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学写游记,要反映游踪及顺序,突出特点,情景交融。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它由四篇游记组成。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或写旅游的全过程,或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或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几篇游记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

教学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在阅读与写作中,学习游记的各种写作手法和不同语言风格,学习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单篇阅读或多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精读篇目,教师重在学法指导,而对于略读篇目,应放手给学生阅读,以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学写游记。

四、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记录的是作者对同一个景点的多次游览以及获得的多方感受,景致因时不同而缤纷多彩,感受因景不同而丰富微妙。又因作者笔端细腻婉转,文采丰沛华丽,文章犹如周庄之水韵,闪动着灵性与仙光。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必须由教师巧妙引导,带领学生细致深入地品味,方能让学生入情入韵,获得独特的美感。教学时要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领会作者独特的感悟。特别要突出对作者写景技巧的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表达。

五、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 、学习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表达对景致的感悟。

3 、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六、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描摹技巧上作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重点语句做专项研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七、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八、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游览时间不同、所看景致不同、所获感悟不同,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绘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九、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建立对周庄的直观印象,为学习课文铺垫感性认识。)

展示周庄风光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特别引导学生感受周庄与水的密切关系。明确:碧水环抱,宋湖环列,条条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1、默读课文一遍,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和句;

2、交流对字词的标识情况,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排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各次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精巧构思、独特感悟,以深入领略周庄之美和作者行文之美。)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讨论后明确:第一次游周庄是在仲春雨季,春雨绵绵,如丝如雾,石桥屋脊,粉墙灰瓦,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游者似在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恰似走进像一幅水墨画中。这里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周庄如诗如画的恬静意境。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二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讨论后明确:版画的特点是黑白分明,凹凸有致,雪后初晴的周庄,古老的青石砖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对比强烈,有强烈的明暗视觉效果,恰似版画。但周庄不是静态的版画,融雪的滴水声和流水声为这幅版画配上了低旋而缠绵的旋律。凝固的水——雪,动态的水——滴水和流水,共同构筑了周庄如歌如画的神韵。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看到的是夜景,夜色中的水韵如何表现?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节日的夜晚,到处张灯结彩,色彩缤纷,气氛热烈,这就有了如梦幻、如童话般美丽氛围。)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房屋街道点缀的彩灯、空中闪烁的礼花,倒映在水中,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水中朦胧模糊的倒影,摇曳生姿,迷离飘忽,更有河上飘绕不绝的丝竹管弦声,游客泛舟其上,犹如走进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四)归纳提升(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总体感知,从中提炼出知识要点。)

1、回头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a、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b、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扑捉景物特征。

c、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五)积累拓展(知识运用,进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重点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3、比较课文与《三峡》写法上的区别。

4、课外练笔,描写如月下校园、河中倒影等景致。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明确并初步学会话题作文的几种拟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写作中,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很能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为此,倍受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话题作文”的拟题)

二、研习新知

⑴说明事理,感悟新知

1、破题解疑: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其它形式都可。

2、举例说明了(出示投影片):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揭示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熟、范围广、形式活。

⑵教师教“法”,学生学“用”

目的:教师给学生具体介绍各种拟题法的要领,并引导学生依此说出具体的题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并为自己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

引语:那么,“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逐一学习。

板书:

1、扩展法

教师教“法”:扩展法即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以“路”为话题,可拟为《风雪路上》、《回家之路》等。

学生学“用”:学生依据对扩展法的理解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自选角度拟题目。如:《乡间小路》、《路途遥遥》、《小路弯弯》等等。

(注:以下几种方法,都是以“路”为主题,设计步骤与“扩展法”相同,故略去)

2、想象法

即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从而给予独到的题目。如:《如果没有了路》、《假如村村都有高速路》……

3、拟人法

即将所给的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路的自述》、《我是柏油路》、《路与汽车的对话》……

4、引用法

即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对他们加以变通作题目。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山有路勤为径》……

5、引伸

即在所给的话题原意基础上,分析它的引伸义,由引伸义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路”可进一步引伸为“门路”,由此便可产生以下题目。如:《致富路》、《光明路》、《幸福路》……

6、悬念法

即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如:《这条路由哪里来?》、《这条路将伴他……》

三、能力拓展

拓展(一)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展示投影片)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财富;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获得地位;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享有声誉……也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自我解读: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材料,感悟其中道理,思考文章题目。

3、交流共享: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分离彼此思考成果,开拓思维,受到启迪。

拟题估计:《感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回忆》、《有钱就是幸福吗?》、《幸福就在你身边》……

开拓(二):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读题感悟:学生自己阅读、体会、思考并构思题目。

3、沟通合作:学生前后桌四人分成一组相互交流看法,推敲题目。

4、共享共进:听取个别小组拟题情况,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在分享彼此成果的同时,互相启迪,激活思维,产生灵感,从而拟出更好的题目来。诸如:《谈谈协作》、《协作的力量》、《三个和尚新说》、《分工协作》、《如果没有协作,那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四、小结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话题作文命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其中的六种,望各位认真领会,学以致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法子不断涌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写,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通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⑵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⑶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⑴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⑵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⑶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⑴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⑵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⑶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7、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8、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1、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2、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钻狗洞下等人押强盗晏子

(失败)(胜利)

狗国下等国生盗之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习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习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当的修辞手法来多方面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指导教师点评:

本设计可谓我们在民校初中语文培训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样板。第一,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既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它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强调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四步流程,设问导思,紧扣文本,瞄准中考”。第三,它精要地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343教学法,即新课标的三个目标,四步流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探究深入—拓宽迁移)和三种训练(思维,语言,迁移)。值得大家结合文本阅读好好体味,并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