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站在不同角度的看问题的观后感大纲

本文已影响 2.85W人 

篇一:读《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感

站在不同角度的看问题的观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坚持几个月写通讯稿,听讲堂,让我爱上了读书,喜欢上了写作。读书让我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让我莽撞的性格沉稳了许多,它带给我许多快乐,让我明白很多道理,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最近翻阅了《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自己进步慢的原因正出在对待工作的心态上,不是没努力付出,而是没有强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每个公司可能都会有这样一句理念:我靠公司生存,公司靠我发展。可是,又有几个人深刻认知了这一点呢?

这本书就是以客观的角度,朴实的道理和贴近现实的案例为我们论述了:“公司如锅,个人似碗,锅里有碗里才会有”的道理。

对此,我有了自己思想上的转变。首先,我们应把公司,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对其有归属感,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为公司就是为自己。可能周围有部分人都会有一种浑水摸鱼,混日子,反正那么多工人,没必要太上心的心态。但后来几次听到外面的朋友评价自己的公司效益和前景,骄傲自豪,缘于别人的称赞和羡慕,想出来辩驳,又因别人说道公司的不好。仔细想想,原来自己与公司是一体的,这就体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双重身份---既是员工,又是老板。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也不是好员工。站在老板的角度,公司就是自己的事业,对工作负责就是最自己负责。把公司当家,你才会是主人!

之前也抱怨过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不满过工资待遇,但读完这本书,让我有点自惭形秽。如果换位思考,也许我真的不够合格。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可以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为自己打工,主动执行,积极工作,像珍惜自己的钱包一样珍惜公司的财产,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的企业不就有了进步的节奏吗?只有我们和企业,公司一起不断成长,我们的薪酬才自然会水涨船高。

工作本来就是每个人一生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养家糊口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先生曾说过:“如果只把工作当做一件差事,一项任务,或是只将眼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也依然无法持久的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的确如此,我们的周遭第一类情况的大有人在,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甚至自嘲,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从而因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公,升迁无望等问题生出诸多怨言,工作态度也变得消极,被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遇事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到最后工作便成了自己最沉重的负担。

篇二:读后感 从文化欣赏的角度看高适的《别董大》

盛唐时期,诗坛出现了一种了重要的诗体──反映边塞主题的边塞诗,这种诗体给诗坛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表现出盛唐文人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反映出盛唐使人不同于其他时代诗人新的特质。

这时起边塞诗人的著名代表之一就有我们很熟悉的高适,他的边塞诗我们并不陌生,现就其著名的《别董大》进行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诗意境悠远,读完我们就能感受到其意境的开阔,蕴意的悠远。谁说不是呢,前两句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云好像也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也淡然失色,好像落日余晖;大雪也旁若无人般地下着,群雁则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一副凄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云”“雪”点出了环境的空旷寂寥,毫无生气,本来说这样空旷的原野有大雁的点缀能给人带来一丁点的安慰,但是这些大雁却也不能永远呆在这个茫茫雪原中,它们要离去,到温暖的南方去,空旷无声的雪海带上大雁的几声鸣叫显得更加寂静。“千里送君,终有一别”,点出了诗人此刻的心情。

乍一看,我们还觉得这首诗写得很悲,而且十分消极。虽有朋友的陪伴,但却面临离别的忧愁,只留下无限的空寂,昏沉沉的环境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诗人这是在为朋友的前途担忧,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堪忧。可是仔细一体味诗人的心境,我们就会发现里面其实孕育了一种希望,的确,冬天过后,春天就不远了,一切都在默默生长着。还有那群雁,它们还是会回来的,生命在无声无息地成长壮大。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劝慰朋友,以一种十分积极的与其激励着朋友,话语响亮有力,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希望朋友能够努力奋斗,一定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是“谁人不识君”这句诗,更加体现出一种真诚祝愿朋友的决心。 诗人写这首诗不仅是为朋友写的,更加表现出了自己的心境,朋友走了,自己也就孤独地呆在这个寂寞的边塞,没有朋友的相伴,但是他自己仍然相信,天下一定会有自己的知音,一定会有人听得懂自己的`琴声。

高适的这首诗,让人看了觉得一目了然,并且有时也会使人产生共鸣,送友是很多人都可能接触的问题,他的那种思想也许也在很多人心中产生过,虽然不能知道分别以后的事,但是人们的想法却又是那么相近,也许因为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 可是虽然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如果没有盛唐时期那种社会环境,也是不能写出那种诗情的。他脱离了齐梁宫体诗的那种柔弱的脂粉气;没有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清新脱俗;也仍然没有王孟山水田园所独有的兴致。他具有的是他自己的特色,那个时代的特色。的确,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投笔从戎,转向边塞,使边塞诗极为兴盛,文人们也有那种为国为家的情操,他们希望在边塞上展示自己的抱负,表现自己的才华。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如意,高适的早年就不是很如意,放荡不羁、不拘小节的性格使他空有才华而不得用。但是他却不悲观,他对自己有信心,确切地说,是对这个社会有信心。正是因为他的心境,才使他写出了这样一首诗,让千百人传唱。

诗人的豪迈和满腔热情在今天已化成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绝唱,通过这些诗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还能触摸到盛唐边塞诗的灵魂。一曲终了,带给我们的是无边的想象,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先辈的诗情,何尝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呢?

篇三:观察世界的角度----读《观看之道》有感

约翰伯格的这本《观看之道》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读的很快,但是读完了之后,仔细回想,才感到这本书里所蕴含的东西,不只是它字面上描述的东西,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进一步挖掘。

为什么会关注一样东西,关注这一样东西时又是秉承这什么样的态度?约翰伯格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受知识和信仰的影响。”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地狱是真实存在的实体,那么他们眼中的火的视觉含义一定与我们眼中的有所不同。可是他们对地狱的理解既同他们的灼痛体验有关,更与火焰燃烧化为灰烬的景象有关。再举一个例子,古人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无论对方的相貌如何,情人看对方的眼神都必然是含情脉脉的。此刻千言万语,相互拥抱都不足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唯有眷恋缠绵,方能接近这种心情。

另外,在这本书中,约翰伯格提到“自己看待对方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得到对自己的看法。”一套唐三彩,在现当代的人眼里,可能是代表艺术,可能是代表收藏,精致的花纹,绚丽的色彩,都很讨人喜爱。可是在古人眼里,它却是祭祀的用品,代表着死亡。说起油画,我们会想到风景,想到裸女,想到圣母,想到宗教,在古代欧洲的裸像艺术中,收藏者和观赏者通常是男性,所以作画的对象往往是女性,这其中蕴含着深深的不平等的性别歧视,然而今天对着时代的发展,女权主义的兴起,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苏轼和黄庭坚的那个牛粪与佛的故事,你是怎样看待世界的,实际上你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约翰伯格还在这本书中谈到广告,广告给人们的许诺是一种可能达到的东西。人们的理想与现实往往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这时,广告将诶利用了这个现实与理想 的落差,利用这种心理,提供了貌似可以消除这种差异的方法,用什么的产品可以祛痘,用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让皮肤变好,用什么样的产品可以长高,用什么样的产品可以使视力回升,用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让学习成绩提高……你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于是在自身心理的驱使下,有时,我们可能会让广告趁虚而入。至于,广告的那个效果能否实现,消费者和开发商都不会十分关心。重要的是广告给后者提供了虚幻的实现梦想的途径,给前者提供了赚取利益的手段。正如书中所说“整个世界成了广告给予人们美好生活承诺的一个舞台”。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莫过于此,一切规则都莫过于让人们朝着更合理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规则的背后是对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照片、摄影、画作,不是占有,不是权利,而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一个方法,一种角度。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