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读后感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精选11篇)

本文已影响 3.53W人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精选11篇)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1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用为人物立传的方式写史。《淮阴侯列传》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淮阴侯就是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它讲述了韩信的生平经历。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很贫穷。他不愿劳动,经常去别人家蹭饭吃,大家都讨厌他,不给他饭。一位老妇看他可怜,天天把自己的饭分给他,韩信决定一定要报答老妇。一个卖肉的年轻人见韩信天天带着佩剑,却天天蹭饭吃,很瞧不起他,就对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捅死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韩信看了他半天,最终还是钻了过去。大家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天下大乱时,他去投奔了项羽。他多次向项羽进谏,项羽不听。于是他投奔了刘邦,可是刘邦也只让他当一个小官。韩信又跑了。丞相萧何很欣赏他,亲自把他追了回来。萧何向刘邦说明了情况,刘邦决定拜韩信为上将军。韩信之后南征北战,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暗渡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打败赵国三十万人,灭赵国;灭齐国;击败项羽大将龙且二十万大军;最后与项羽决战于垓下,把项羽本人逼的自杀。

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王朝后,韩信被封为楚王。韩信首先把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妇请来,给了她千金重赏。又把当年侮辱他的人找来,让他当了中尉。韩信说:他当初侮辱我,我之所以隐忍,就是为了今天的事业。几年后,有人对刘邦说韩信造反,刘邦于是把韩信抓了起来,后来证明韩信是清白的,韩信还是被废除了王位,降到了淮阴侯。刘邦很惧怕韩信,因为他打仗天下第一。于是韩信又一次被抓起来,没经审问就被杀了。

韩信是一代军事奇才,却因为功劳太大,才能太高,项羽又被打败,所以被汉高祖刘邦杀了。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2

每次打开太史公的《史记》,总是先读《淮阴侯列传》,我想可能是这位传奇的将领让我入迷。读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刘邦权谋之深。特别是读到: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刘邦权谋之深的感觉更甚。

在《史记》一书中,《淮阴侯列传》与《李将军列传》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篇章,这些年来,也读过多次,最初尚不清楚自己何以喜欢,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觉其中蕴涵一股不可遏抑的愤懑。后来年齿渐增,体验遂多,慢慢地也深入到了太史公的心境当中,越发沉溺于文字中所附着的感慨当中了。韩信一生,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韩信率军攻齐,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七十余城。韩信假作不知,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乃乘虚而入,偷袭齐国。齐王田广误以为汉王背信弃义,迁怒于郦生卖己,用油锅烹掉郦食其,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的爱将,郦商必恨韩信入骨。此其征兆之一也。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在危急的时候,接到了韩信从齐国发来的书信。韩信信中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多亏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提醒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这才明白过来,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将计就计,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此其征兆之二也。

读了这篇文章:司马迁同情韩信,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则隐约地表现了愤怒与厌恶。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3

夜读《淮阴侯列传》,至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语时,遂掩卷为之痛惜良久。设若韩信早日认清刘邦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之小人嘴脸,听从齐人蒯通之言,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何有后来夷灭三族之祸。

细思之,韩信之祸早有征兆,只是韩信不自知罢了。

韩信率军攻齐,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七十余城。韩信假作不知,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乃乘虚而入,偷袭齐国。齐王田广误以为汉王背信弃义,迁怒于郦生卖己,用油锅烹掉郦食其,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的爱将,郦商必恨韩信入骨。此其征兆之一也。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在危急的时候,接到了韩信从齐国发来的书信。韩信信中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多亏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提醒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这才明白过来,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将计就计,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此其征兆之二也。

项羽在与刘邦定立和约后,便东归。刘邦背信弃义,引兵追之,并调韩信,彭越率军来会,以求最后一举消灭项羽。但此二人皆不听调遣,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枪,杀得大败。刘邦无奈,只好听从张良的意见,把自陈以东傅海之地,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韩信和彭越这才率军前来,垓下一战,消灭项羽。此其征兆之三也。

由此三者看来,韩信杀身之祸早已深埋,只不过因为还有利用的价值,刘邦才迟迟没有动手。天下一统之时,就是淮阴侯命丧之日,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4

读史使人睿智,读史使我学会隐忍。我读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部分中的“胯下之辱”,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恶少年看韩信不顺眼,在市集上向他挑衅,叫他要么刺自己一剑,要么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盯着这个人半天,一语未发,弯下腰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众人大笑。若是当时他因一时之气,把那个恶少年杀了,日后也要应付官府的追捕,就不会有后来的功成名就了。

这部分虽然不是很长,却告诉我们做人要隐忍。

《史记淮·淮阴侯列传》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复国,他在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就这样卧薪尝胆,隐忍了十几年,最终成功击败了吴王夫差。

还有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编修《史记》,终使这文学巨著横空出世。

这些事和韩信胯下之辱道理一样,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隐忍。

《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让我想起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青年,他们一点挫折也承受不了,常会为一点小事而冲动从而毁了自己的前途,真是标准的“愤青”。这些反面教材以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隐忍。

《史记淮·阴侯列传》还使我想起了那年寒假……

傍晚,太阳已经偏西了,天边还泛着红霞,夕阳的余晖照在我的脸上,和风吹拂着我的两鬓。在我的跟前站着一个头发凌乱,身穿红色外衣和灰色牛仔裤的貌似不良少年的人。

“小子,你刚才骂我什么来着?”那不良少年道。

一听这话,我顿时气血上涌,脸上青筋暴现。

“小子,快过来给老子道歉!”那个不良少年接着喝道。

正当我准备卷起袖子,大打一架的时,突然脑海浮现出韩信胯下之辱的那一幕,火气登时消了,反倒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没打,我刚才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一点也没想过此事的严重后果,小不忍则乱大谋啊!于是,我低下头,不卑不亢地说了一声:“对不起。”这件事更使我对隐忍坚信不疑。当然,当国家、民族的尊严被侮辱时,我们就要奋起反抗,不能隐忍。

我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时时刻刻陪伴着我,提醒着告诫着我做人要学会隐忍。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5

汉初著名军事家韩信前202年,垓下,刘邦的一位大将布下十面埋伏,将号称战无不胜的项羽逼上了绝路。这位楚汉战争时期著名的军事天才,就是韩信。但是,这位有名的将军的一生却跌宕起伏。忍辱负重勤学上进韩信是忍辱负重的典范。

韩信少有大志,当一个少年侮辱韩信,让韩信在杀死他和从他胯下爬过去中选一样,韩信的做法《史记》中描写得很清楚:“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跨下,匍匐。”韩信真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从那天开始,韩信便勤学上进,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军事家。人微言轻不得重用韩信出身不好,家境贫寒,他首先跟随项梁和项羽,跟随项梁时,韩信的处境是“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死后,韩信投靠项羽,这时的处境是“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可怜一位军事天才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到了刘邦那里后,韩信处境更不好,还差一点被杀了,最后韩信又从刘邦那里逃走,但是萧何看出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于是月下追韩信,并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楚汉战争的战局由此发生了转变。居功自傲不听人言韩信的加入使楚汉战争的战局发生了扭转。汉四年,韩信大败楚兵,杀死楚国大将龙且,项羽害怕了,于是派辩士武涉去说韩信,武涉的话《史记》里也记载了:“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但是韩信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小,而且高祖对他很好,于是拒绝了武涉的说言。儿女情长再拒良言武涉走后,又一个辩士来说韩信,这个辩士处处为韩信着想,告诉韩信应该三分天下,但是韩信说道:“汉王与我深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韩信在军事上运筹帷幄,但是在政治上却儿女情长,十分糊涂,这也造成了韩信的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早期的谋士之一,为建立汉王朝贡献巨大,是开国功臣之一。这个成语说的就是韩信和萧何的故事。韩信的起家就是靠着萧何,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天下就没有韩信的用武之地。但是韩信是怎么死的呢?是被萧何的计谋杀死的。西汉建国以后,汉高祖想除掉功臣,其中刘邦最忧虑的就是韩信。刘邦心里清楚,要是打起仗来,刘邦必败无疑。于是萧何设计把韩信骗进宫,然后将韩信杀害。可怜一代军事家就这样死于吕后之手!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一代军事家,最后死于自己的主公之手,实在可悲!看过《史记·淮阴候列传》之后,我得到了两点启示:懂得隐忍才能成就大事生活本是充满波折的,在人生之中我们总有在人屋檐下的时候,所以学会隐忍才是最重要的。隐忍并不代表着屈服,相反,它是一个人坚强的表现。当初如果韩信受不了欺凌而杀掉了那个人,那么他还会有未来的成就吗?不会!所以,懂得隐忍方能成就大事。兔死狗烹乃是必然韩信之死是十分可悲的。被自己的主公杀死,看起来死得十分窝囊,十分冤枉。但是韩信之死难道不是必然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一直在验证着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靠打天下成功的开国皇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稳定百姓的生活,而是屠杀功臣。诸如勾践杀文种,朱元璋的“胡蓝之狱”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代表。功高震主之人必死无疑,所以,为人臣者必须知道进退,该离开时就要果断地离开。

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他的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适当的把目光放远大一些,不要过多地留恋荣华富贵,这样才可能在人生路上继续创造辉煌。所以,韩信之死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启示。我们必须引以为鉴,学会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智者,这才是最重要的。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

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淮阴候,是因为萧何认识他、举荐他,刘邦才重用了他。他一生跟随刘邦转战南北,可以说他为刘邦建立汉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然而他这么个功名显著的大将,最后却落了个谋反的罪名,被吕太后设计骗进宫中杀死了。

是什么原因使韩信落了这样一个下场呢?我认为是他没有听那个齐国说客蒯越的劝告。蒯越让他自立为齐王,制止刘项分争,一来自保,二来为老百姓着想,不让天下再有战乱。可韩信还以为刘邦待已不薄,就没有采用蒯越的计策。结果刘邦感到韩信功高盖主,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再说全国已经统一,可以不再需要这样的将领为自己打天下了,与其留着是个祸害,不如早点除掉的好。

可惜韩信死在了自己为之卖命的主子手下,他当初如果听了蒯越的那番话,恐怕历史就该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7

韩信,驰骋沙场的一代天骄,忠义勇武的汉朝臣子,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令多少人叹服却又唏嘘不已。他经历过寄人篱下的苦闷,威震四方的荣耀,遭人背叛的痛苦,最终含恨离去。抛开他所遭遇的人性险恶不谈,他的隐忍与坚毅,是最令我深深敬佩的。

——古之隐忍者,方能成大事。

韩信年轻时父母双亡,生活窘迫,游手好闲。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他曾经在亭长家连续蹭饭几个月,最后亭长一家在他来之前就把饭吃完,赶走了韩信。当地的恶少欺侮韩信,让他从自己的裤裆底下钻过去,要么就杀了他。韩信最终选择了从恶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受到讥笑与侮辱。面对这一切,他选择了隐忍。

他没有选择杀了恶少,是因为他不想就此搭入自己的性命。有人说,韩信在生命与尊严之中选择了生命,而尊严比生命更加重要。我却不这样认为。韩信暂时受到侮辱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他忍受了一切,源于他高傲的本性,他的坚忍不拔,源于他相信自己的才能终究会被天下人认可,包括他后来在项梁和刘邦那里暂时的怀才不遇,都没有阻止他实现自己志向与抱负的愿望。最终他的才能被汉王发觉,被封为大将,掳魏王,擒夏说,杀了成安君,攻打赵国,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名声传遍天下,成为战场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他当初图一时之快杀了那个恶少,那么韩信这个名字将不会多年后在史卷上仍然熠熠生辉,日后天下的格局,或许会截然不同。

上天赐给了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与之而来的还有痛苦与屈辱,而韩信用他的隐忍与坚毅克服困难,成为人上人。

纵观古今,除了韩信因隐忍而成大业的人数不胜数:张良因为忍受住老人的侮辱而得到兵法,从中获得的智慧使他受益一生;姜太公隐居深山,才干终被周文王发掘,八十出山辅佐武王,推翻商纣的残暴统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躲避追捕,最终辅佐阖闾大败楚国,对楚平王鞭尸三百……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果没有隐忍,哪里有这些人如此卓越的成就?而观当今社会,人们大都怀抱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目光高傲,一遭遇困难便立即被打倒在地不再爬起,一怀才不遇便怨天尤人,不再奋斗。缺乏了隐忍精神的我们,又怎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成为佼佼者呢?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了隐忍,成功简直是无稽之谈。

学会隐忍,通向成功大门的`路便又缩短了一步。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8

今天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悲剧结果有些感想。韩信确实是有雄才大略,在萧何的推荐下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被拜为大将军。之后,在群雄灭秦和楚汉相争的大背景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成就了刘邦的霸业,自己也成为一代豪杰,千古留名。但韩信最大的问题是优柔寡断,没有争雄天下的决心,而甘愿寄刘邦的篱下;但同时又不知谦卑退守,而是居功自傲,贪心不足。韩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一方面认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叛。另一方面内心又极度不平衡,认为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结果是刘邦坐了皇帝,对于刘邦给与的所有赏赐都认为是理所应当,而且与其功劳相比远远不够。因此时常牢骚满腹,对刘邦充满怨言,常常与部属同僚炫耀自己的功绩,抱怨刘邦的不公。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安,感到韩信对其江山社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最终不得不灭了韩氏三族。

其实韩信有机会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成就自己的霸业。当时他本人也有自立为王的想法,但囿于刘邦的知遇之恩,优柔寡断,没有在最恰当的时机揭竿而起,反而受不住刘邦的物质诱惑而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从而把刘邦推上了皇帝宝座。刘邦登基后,韩信内心又极度不平衡,完全没有意识到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改变了。而是幼稚地认为刘邦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刘邦应该对其感激涕零才对。因此居功自傲,经常在下属和同僚面前表现出对刘邦的轻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对于刘邦的所有赏赐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且远远不够,认为刘邦没有论功行赏,对自己不公。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不断地恶性膨胀,行为言语越来越不检点,完全不顾刘邦作为一个皇帝的脸面和内心感受,把刘邦逼进了不得不杀了他的角落里。对此韩信居然没有任何清醒的认识,而再次落入刘邦的圈套,没用一兵一卒就把韩信擒拿回长安。

韩信被拿回长安后,刘邦并没有下决心要处死他,而仅仅是给他降了一级,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并软禁在长安,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而此时的韩信再次误判了形势,居然教唆在外的将领起兵造反,他在长安做内应,以便一举推翻刘邦的政权。刘邦御驾亲征叛将,韩信趁机在长安城率领家奴起事做内应最终失败,被吕后诛杀,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总结韩信的一生不禁让人唏嘘,几次都是在最关键时刻走错了路,最终葬送了自己。首先是楚汉对峙时,韩信帮助谁则谁能取胜,这时的韩信是双方都极力拉拢利用的对象。如果此时韩信自立为王,则形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格局,从此能真正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胸无大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禁不住刘邦小恩小惠的诱惑,放弃了自己而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成就了刘邦的大业。其次,刘邦登基后,如果韩信能够认识到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的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从而能够学会谦让,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第三,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如果对此心怀不平而能果断扯旗造反,而不是在底下牢骚满腹、嘀嘀咕咕、小动作不断,至少也能和刘邦在疆场上一见高下,而不至于死在吕后之手。最后,被贬为淮阴侯后,如果从此远离官场、收敛心性、安于平庸,也能安度晚年,荫庇后代。但韩信在这些关键时刻一错再错,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9

今天感到无聊,于是就轻轻翻开《史记》不知不觉我已经看到了《淮阴侯列传》虽然我只看了一点,但是我觉得已经有要写的东西了,虽然只看了一点,但是我已经对韩信有了一个小小的了解我很同情韩信也很钦佩他。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详细的描写了有关于韩信一生的故事,从布衣乡邻到乡绅门客,从胯下之辱到暗度陈仓,从背水一战到国士无双。韩信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对于其中记载,韩信应是一个能够明察秋毫,并且遇事极为冷静,各种关系应该分析的很清楚的人,但是却为何“市人皆以为诺”。其实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生活并非他所擅长,所以才“为母佘肉”,而并非某些人分析的“大德不常,大勇无方”

而后韩信参军却未得到赏识,“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而后由于萧何的发现,逐渐被刘邦赏识,如此良将在之后的楚汉相争之时,功勋卓著。

在整个过程中,刘邦一直称韩信是“国士无双”,并奉为“淮阴侯”。

韩信又矜才自负,不仅羞与绛灌为伍及刘邦本人亦不在其眼目之内这些也都是他的取死之道。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10

秦末之际能称得上是军事家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项羽,一是淮阴侯也就是韩信。作为秦末风云一时的人物,韩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完《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不禁感慨乱世造英雄,韩信不愧为一个英雄。

韩信成功因素有很多:韩信善于谋略,屡出奇兵。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汉马功勋。这体现了韩信成功的第一个因素——有实力。这是非常的重要。韩信在攻克赵军后,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可以看出韩信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这就是韩信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当淮阴屠中少年侮辱韩信后,韩信又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无一不体现韩信成功的第三个因素——脸皮厚。韩信心胸宽广,知恩图报。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韩信连对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韩信成功后都能放过他,看到这不由自主的感叹韩信的心胸之宽广。这就是韩信成功的第四个因素。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我读的时候想,假设当时韩信没有恰好碰到滕公,或滕公没有惜才和识才之能,韩信也许就成了刀下鬼,也就不会有他征战的一生。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这就是韩信成功的第五个因素——人品好。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

按理说,他有这么多的优点和长处,结局不应该很悲惨,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变化无常。他最后的命运很悲惨。如果当时韩信没有听信萧何的话,可能韩信可以成为一代帝王。

当然历史不能重新改写,只是他的经历,可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11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

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

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

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功高震主,军心所归。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然而韩信拒绝了。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

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怕也只能让韩信谋反了。从太史公叙述蒯通事件来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让后人发现什么呢?也许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

韩信的被杀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将军。

中国古代的将军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解甲归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最多的是谋反。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妻妾成群。一日,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他,他让身边的妻妾退下。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卢杞长得太丑,妻妾会笑他。万一将来他不在了,卢杞可能因此会害他的后人。试问一个对人心洞悉得如此透彻的人,晚年左拥右抱的是红妆美姬的如花笑靥,这背后的目的还用说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里回荡,抗金名将岳飞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风波亭。有人说这是秦桧干的,但若无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他敢对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下手吗?岳飞太直了,过刚易折。不贪财不好色,这样的人想要什么?当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韩世忠们则聪明得多。广置田产,兴修豪宅,与美姬欢乐,这种将领才让皇帝放心。

古代的将军是一把无柄之剑。皇帝用权力为柄,运掌此剑。青锋所指,敌军闻讯而逃。但毕竟此剑无柄,权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为了不让这把无柄之剑到时伤了自己,他们要么把剑折断,要么用财色让剑生锈。有的将领聪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锈,而有的将领,却等着皇帝将其折断。

“待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是岳飞的心愿,然而在那个制度下,又有多少将军能了此夙愿呢?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