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儿园教案

【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本文已影响 3.55W人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活动准备:

"体能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蝴蝶相关信息参考。

铃鼓。

活动过程:

给幼儿讲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介绍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毛毛虫是从哪里孵化出来的?

--小毛毛虫吃呀吃,变得怎样?

--大毛毛虫盖了一间房子,从房子里钻出来的是什么?

与幼儿分享蝴蝶的`有趣信息,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蝴蝶有几只脚?蝴蝶的脚是用来走路的吗?

--蝴蝶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蝴蝶有没有家?

--蝴蝶有没有毒?毛毛虫有没有毒?

--蝴蝶有牙齿吗?它是肉食性动物吗?

--蝴蝶会不会变老?蝴蝶会不会生病?

--蝴蝶会不会发出声音?耳朵在哪里?

--蝴蝶的幼虫到底有几只脚?

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

--当教师摇铃鼓时,请幼儿将身体缩起来变成小小的毛毛虫(只有一小步分身体和地面接触),毛毛虫爬呀爬,吃了一大片叶子,身体长大了一点(请幼儿将身体与地面接触的更多些);又吃了一大堆叶子,身体变的好长、好大啊!毛毛虫爬呀爬,爬到树上结成茧;茧里的毛毛虫变成蛹挂在树上或叶子上;成虫咬破茧,变成蝴蝶飞飞飞。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毛毛虫变蝴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指纹的过程中萌发对周围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2、善于观察,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大胆表达和概括自己的观察结果。

3、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对指纹的作用大胆发表建议。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

了解指纹的不同,以及指纹于每个人的意义。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知道指纹是什么。

材料准备:指纹画若干、放大镜、印泥、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指纹画,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看几幅画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长长的、圆圆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一样、不一样)"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形状

1、让幼儿用印泥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2、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形状。

3、教师总结:我们的手指上那些有的像螺旋,有的像花纹的就是我们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花纹也各不一样。它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了解和想象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小朋友们积极思考,想一想指纹有什么作用。"(可以用来关门,抓坏人…)

2、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开门或者帮助警察破案,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所以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要多观察我们的指纹还有哪些用途呢?

【延伸活动】

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 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材料投放:

1.教具准备: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小刀、磁带、录音机。

2.操作学具: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①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②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③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④各种空心小形体、铁丝

3.环境创设:①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金箍棒等]②自制玩具角,陈设会叫的陀螺、望远镜、万花筒、柱状风铃等③实物角,内置电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状物体、花瓶、废旧蛋糕盒等。

指导要点:

一、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幼儿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1.介绍机器人引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请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宫玩,你们想去吗?

2.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

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玩一玩、想一想--

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①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②启发提问:

A、你玩的是什么?它象什么形状?

B、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

③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象什么形状?

④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象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量一量,说一说--

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①启发尝试:

A、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

B、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

C、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请你用绳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吗

②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④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三、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1.迭一迭,变一变--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

①启发提问:

A、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

B、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

②幼儿操作,思考: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迭起来象什么?

③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迭起来象圆柱体。

2.找一找,削一削--让幼儿在寻找相似与不似中加深对圆柱体的理解。

①以柱柱口吻夸奖操作认真的幼儿,并寻求帮助:你能不能帮我把象圆柱体的东西找出来?

②引导幼儿观察陈列柜内实物,分辨相似与不似圆柱体的东西,并说出原因。

③提出疑问:怎样使胡萝卜变得象圆柱体?

④教师操作:用削刀将胡萝卜削掉,中间部分削去外皮,变成一样粗细。

四、通过联想生活中的圆柱体,开拓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迁移发散能力。想一想,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到、用到的东西有哪些象圆柱体?

五、通过分组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1.制作望远镜--在长方形卡纸上先涂上花纹,再粘制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并用胶水固定。

2.花链数字玩具--在许多形状中寻找圆柱体的小纸链,并串到弯好的铁丝上,变成花链玩具。

3.纸筒小动物--利用废卫生纸筒,卷上色纸,粘贴眼睛、嘴巴、耳朵等制作小兔、小鸟、螃蟹等小动物。

插吸管--把吸管有规律地插入纸杯,并调整吸管两边长度,变出各种形态东西。

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鹌鹑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鹌鹑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杯如干个蓝色、红色瓶子(鹌鹑蛋、水、盐、记录表)搅棒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蛋宝宝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这个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出示表格并介绍"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把整个记录表格先完整地讲解了,然后再指导幼儿先猜想了记录,再进行实验记录,这样效果就比较好,幼儿基本上都掌握了这样的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记录四、简单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五、引出新的实验课题

1、"刚才小朋友将蛋宝宝放在蓝色的清水瓶子里,发现蛋宝宝是沉在水底的,现在再给你们一个红色的瓶子,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红色瓶子里的水变成盐水呢?"(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盐水。

3、"如果把蛋宝宝放在盐水里,蛋宝宝会怎样?请你们先猜一猜,还是将你们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旁边的红色瓶子里,再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小手旁边的红色瓶子里。"

六、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在上一次的记录中,还是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差错,在第二次的记录中,幼儿全部都记录正确了。)

七、总结,活动延伸

1、"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蛋宝宝放在清水和盐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将幼儿所做的两种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进行总结,让幼儿在视觉上再次用语言来表述,加深概念,也为下一步进行经验的迁移作铺垫。)2、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里让幼儿充分想象,可以说出不同种区分的方法,可能幼儿对这方面经验不多,基本上幼儿没能说出多种方法来,不过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幼儿还是说出了用蛋宝宝放在两杯水中以沉浮来分辨清水和盐水,我觉得幼儿能想到用这个方法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经验。)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剪、贴、撕、画等多种技能有创意的装饰塑料袋。

2、探索塑料袋的多种玩法,体验做做玩玩的乐趣。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塑料袋(每人一个)、卡纸装饰物、彩笔、双面胶、剪刀(每人一把)、教师制作的范例。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引出主题。

引导幼儿回忆说出塑料袋的用处,告诉幼儿塑料袋不仅有多种用处,我们还可以跟它做游戏。

2、欣赏教师范例,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想怎样装饰塑料袋。

3、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激发幼儿玩塑料袋玩具的兴趣,说说我们装饰好的塑料袋可以怎样玩?如:可以套在头上当头饰, 可以拴上长长的绳像放风筝一样玩等。

5、引导幼儿拿自己制作的玩具,与同伴进行游戏。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说说还可以用塑料袋做成什么?请幼儿收集塑料袋,在手工区继续开展创造性活动,并告知幼儿废弃的塑料袋不能乱扔,要保护好环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既是一次由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又是一次很有教育价值的园本教学活动。塑料对于地球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让幼儿能够废物利用,让废弃的塑料能够利用起来,通过各种来利用塑料,尽量减少塑料在生活中的使用。

小百科:

塑料袋是以塑料(常用塑料有聚丙烯、聚酯、尼龙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常被用来装其他物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并了解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间的关系。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准备:

1.可乐瓶若干,根据需要在每只瓶子上钻洞并用胶布封住,然后装上水。

2.小红旗和小黄旗每人各一面,蓝、红三角形若干。

3.用于加水的桶和杯子各一只,胶布若干。

4.用来测量水位高度的绳若干。

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都喜欢玩水。今天我准备了一些瓶子,我们一起来玩喷水的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经验

(一)进行第一个实验。

1、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我听到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用胶布把洞口封住,然后加水到黑色的线上。

3、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是黄色的水喷得远,还是蓝色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瓶子后面插上小黄旗,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只瓶子中间插上小黄旗。

4、(都做完了)现在请两位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然后把两个瓶子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后插上小红旗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5、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喷出的水会一样远呢?

6、师操作,验证结果。

7、请幼儿用绳测量喷水的洞口离水面的高度。

8、发现了什么?

9、师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10、出示总表,小结:水位一样高,洞口一样高,一样大,它所受的压力就一样,所以,喷出的水就一样远。

(二)(出示有两个洞的瓶子)进行第二个实验。

1、师:看,这个瓶子有两个洞,如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哪个洞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洞旁边贴上蓝色的三角形,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个洞中间贴上蓝色的三角形。

2、都做完了)现在请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仔

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旁贴上红色的三角形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3、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4、师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下面的洞水喷得远?

6、小结:虽然,洞口一样大,但下面的洞比上面的洞低,下面的水就多,

压力就大,所以,下面的水就会喷得远。

(三)观看录象,拓展经验。

1、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高度不一样的瓶子进行比较。

2、出示水位、洞口一样高,但大小不一样大的瓶子比较。

延伸:

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不同,并盖紧盖子的两只瓶子,请幼儿回

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看哪只瓶子喷得水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3、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五、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六、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愿望,愿意亲近小动物,加深对小动物的关爱。

2、培养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初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几种小动物的睡觉方式,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难点:能用完整的语句叙述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活动准备:

1、提前请家长协助搜集有关动物睡眠的资料

2、故事图片磁带各种动物头饰。

活动方法:

讲解法、探索发现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1、 以谈话形式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中午,小朋友们都睡觉了吗?

幼儿:睡了

教师:那你知道自己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肢体动作提醒幼儿举手发言)

教师:老师帮你们拍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人要睡觉,那动物会睡觉的吗?

教师:你看过动物睡觉吗?它们是怎么睡觉的?

2、交流经验,了解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教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幼儿欣赏动物的图片,猜一猜,动物睡觉的方式。

3、播放PPT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猜的对吗?我们来看一看。

教师: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一样吗?谁来说说,动物们睡觉有哪些样子。

4、模仿动物睡觉的方式,巩固幼儿的认识。

教师:动物睡觉的方式真有趣,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物有哪些睡觉的方式?

教师:那我们来学一学。

5、游戏活动。模拟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动物图片贴在衣服上,上前走一步,找一个空的位子站好。

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扮演狐狸,每个小朋友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小动物图案,听音乐,来模仿所扮演的小动物的走路和叫声。音乐一停,“小动物”马上做睡觉的动作,不能动,谁做错了动作或者动了,就要被拖进狐狸洞播放,舒缓的音乐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6、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我们班养了两条小金鱼,一天早上,姚辰宇对着我大喊:“老师两条小鱼死掉了,它们一动都不动了。”我走过去一看,两条鱼确实一动都不动,不过它们并没有肚皮朝天,于是我对他说:“小鱼应该是睡着了吧。”没想到,姚辰宇观察的很仔细,他说:“睡觉了,那它的眼睛为什么是张开的呢,肯定是死掉了吧。”于是我们试着敲敲鱼缸,看看金鱼是否还活着,受到惊吓的金鱼,立刻游了起来。这时姚辰宇很惊奇,他对着别的小朋友说:“我刚才看到金鱼在睡觉,可是它的眼睛是睁开的。”另外几个小朋友听说后,马上跑过来看。我看到孩子们对小金鱼睡觉是睁开眼睛的事情,这么感兴趣,于是想,是不是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睡觉方式。在网上查阅的时候,我发现动物睡眠的方式千奇百怪。参照辽宁省编教材《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一书科学探究领域——“动物怎样睡觉”这个活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设计本次活动中结合我班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目标定为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2、体会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的难点是:能用完整的语句叙述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中,我以谈话形式导入,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散讨论为幼儿的探究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活动的谈话环节中,我比较注重与孩子的互动。根据幼儿前期的已有经验,通过设置:今天你睡觉了吗?你是怎么样睡觉的?那小动物会睡觉吗?这样一个谈话的环节展开本次的教育活动,通过与幼儿的互动谈话,唤醒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了孩子的学习和表达方式,为孩子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集体讨论的环节中幼儿说出了很多的小动物,我在这个环节还请个别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了一些有特点的小动物,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讨论环节中,幼儿很踊跃的发表自几的观点。有一个幼儿提到猫头鹰这个动物时,说猫头鹰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睡觉的。因为课件中,我把猫头鹰的图片放在较后面的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因此,对于幼儿的回答,也是一带而过,没有请孩子详细的叙述。在点评时,听课的老师帮我指出这个问题,建议我对于每个幼儿的回答,都要给予适当的应答,以便再一次引发了幼儿想要探索的欲望。

最后的游戏环节,是让幼儿在边讨论边观察中学一学动物的睡觉姿势,特别是对“缩”、“倒挂”、“趴”这几个词进行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学做做这几个睡觉的动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始终保持着,每一分钟都能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对各种动物的睡眠姿势也能较好的掌握,不过在游戏环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幼儿对于马是站着睡觉的理解是,用四条腿站着,因此他的动作,就是手脚并用四肢站着睡。可是由于幼儿没有主意膝盖要绷直,所以表现出的动作就像是蹲着的。而且,对于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也没能表演好。另外,我让幼儿将动物图片贴于胸前但是,有的幼儿表演刺猬是抱成团睡觉的,他们紧紧的抱在,一起,我扮演狐狸,并不能判断孩子扮演的是哪个动物。所以,下次开展活动时,可以考虑把图片做成头饰,这样,教师可以清楚的看到幼儿表演的对不对,可以及时的帮助孩子,纠正过来。

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掌握情况来看,活动是成功的,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很难接触到的知识,但是,从整个活动的开展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提问时,只有个别活跃的幼儿能一直发表观点,还有一部分孩子,都只是在听。尽管我在课前我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方面的图片,设想让家长在收集的时候能带领着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便于幼儿在课堂上发言讲述,但是没有想到家长在收集的时候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自管自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图片,忽视了跟幼儿一起学习的机会。这也给我在以后的家长工作进行了一次提醒:在利用家长配合的同时,要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我让家长配合的意图,让家长助教不流连于形式。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