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级教案

《石头书》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本文已影响 2.7W人 

《石头书》教学实录

《石头书》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

生:喜欢。

师:都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啊?

生:像语文书一样,印在纸上的,一页一页的书。

师:今天啊,老师请大家见识一本非常奇特的书——

(出示石头)

生:啊……

师: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也能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这就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请同学们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头”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师板书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说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呢?

生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生2:石头书的作者是谁呢?

生3:石头书上有些什么内容啊?

生4:石头书有什么作用?

……

二、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对课题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来读读这篇课文。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大家先自己读一下。(学生自读)谁能读的请举手。(指名读)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些词语。(齐读)

师:谁能解决刚才同学针对课题提出的疑问?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指名回答)

三、学习生字 (略)

四、学习课文

师: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生:他们不知道勘探叔叔在干什么!

师: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不像,那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怎么说是书呢?

师: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生:因为那上面有字和画。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样的字?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样的字呢?

[生]石头上的字,就是雨点留下的痕迹。

[师]还有吗?

[生]还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不点儿,叫矿石。

[师]看看他们说得对不对?(教师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上的字。”)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朗读一下。(一位学生朗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知道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了吗?

[生]是雨痕和波痕。

[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教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师](教师通过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一批同学站起来齐读这段话。)读得很好。请全体同学轻轻地把这段话一起读一下。(同学们轻轻地齐读勘探员叔叔的话。)

2、[师]石头书上有字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石头书有没有画,好吗?

[生]好!

[师]石头书上有些什么画呢?

[生]有的像树叶,有的像贝壳,有的好像小鱼。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他用的是“像”和“好像”等词,表示是推测,不敢肯定;比较客观、科学。课文第9节告诉我们,石头书里有许多化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化石上有些什么画?(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学生纷纷回答] 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师]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叫——?

[生齐]化——石。

[师]对。(教师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一部分同学站起来读。再指名个别读,齐读。)

3、[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教师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请一位同学朗读勘探员叔的这一段话。(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这段话。)

[师] 勘探员叔叔说,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

[生]原来是一片密林。

[师]勘探员叔叔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里有有花有草,还有昆虫。

[师]后来变成了什么——?

[生齐]大——海——。

[师]从哪里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海?

[生]因为这里有贝壳,有小鱼。

[师]又过了很多很多年,这里又变成了什么——?

[生齐]高——山——。

[师]大海怎么变成了高山了呢?

[生]是因为地壳变动,慢慢上升形成的。

[师]大海变成高山要经过成千上万年,极其漫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体现出来,谁来试试?(两个学生先后试读,教师给予鼓励。教师进行范读。)谁把时间读得好像更长一点?

[生齐]老——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一起朗读。)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如此的变动,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读到这里,你们对这本石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石头书里的知识很多很多。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

4、[师]说得太好了!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何种珍贵的矿藏。(教师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大家一起把勘探员叔叔说的这一段话读一下。(学生一起朗读这段话。)石头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教师在黑板上“知识”两字下边板书:(财富)。)

四、总结课文

[师]石头书跟我们用的书一样,有字,有画,有知识,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是读这本书需要许多特殊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石头书在哪里呢?

[师]大家说,石头书在哪里呢——?

[生齐]在——山——上。

[师]对,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脑袋里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许多问题,充满着好奇,非要把问题弄清楚。课文上有一个词,叫——?

[生齐]刨——根——问——底。

[师](教师在黑板右侧下板书:刨根问底。)问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问到把问题弄清楚。大家把这个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刨根问底”。)“刨”是什么偏旁?

[生]侧刀旁。

[师]对,刨就是挖掘。刨根问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问题一直追问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这就叫——?

[生齐] 刨——根——问——底。

[师]这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石头书》评课稿

季陈娟:《石头书》这篇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毛老师采取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励学生释疑、质疑,深入探究,从“石头可以成为书吗?”的提问开始,到石头书里是否真的“有字”、“有画”、“有知识”、“有财富”的深入探讨,课文中所有的知识要点和难点几乎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解决的。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质疑、探究能力很有好处。这堂课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得较好,不仅突出了重点,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最后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国家地理网和中国化石网两个网址。笔者认为,这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刻意的引导和追求。

许凤英: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做到了“三个开放”,即“向教科书外的文本资源、网络资源开放:向丰富的生活资源开放;向语文资源的拥有者开放。”“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这是毛老师为这堂课确定的一个教学重点。应该说毛老师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堂充分体现语文课改精神、具有研讨价值的好课。

周森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2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的要求。教师不仅重视朗读指导,而且十分注重词义的辨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辨别“雨痕”和 “波痕”的细微差异,仔细体会“刨根问底”一词特殊的深刻含义,等。在本校上课时还曾引导学生专门对课文中“印”、“痕”、“迹”三字的形和义作了辨析,充分体现了她对语言教学要求之精细。毛老师没有仅仅把课上成一堂科学课,而是抓住文章线索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在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索,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毛老师紧扣课题,用“为什么说石头是本书”引入课文,领导学生主动探索,自读1-9节,理清两方面,不仅形状像书,而且上面有字有画,字是雨痕、波痕和矿物。对于这些学生不常见的东西,毛老师用课件找了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两块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对于石头上的画,毛老师让学生读读找找,看图再读课文,并设计填空练习总结,用课件演示地壳运动变化,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科学知识。在这基础上毛老师并没有对文本一读而过,而是继续挖掘文本,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长的词语。“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很多年”并指导朗读,这也体现了语文性。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