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级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21篇)

本文已影响 2.64W人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2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21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学会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观地评价事物

3.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通过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导入课文

学生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介绍

二.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从气温、四季的变更,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3.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四.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五.课文总结

1.结构简练,思路清晰

2.语言精练,幽默

六.布置作业

体会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这句话,用一段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王宏萍)

B案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的实况录像片断。准备奖品。

学生

搜集与“诚信”或“善意的谎言”有关的事例、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一、明确要求

请自读“习作”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交流习作要求:

(1)体现相互关爱的事;

(2)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回顾课文,体会关爱

1、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

2、学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独特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学习杨柳所表现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物、立意独特。

四、教具:

四张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引题:

三则科学界对植物所做的实验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植物也有生命力,我们不能随意践踏它们,同时让学生们知道文学家赋予植物象征意义是有科学根据的。(激发兴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课文延伸)

桃李——门生(俗话说“桃李满天下”只门生众多的意思)

竹——气节(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若,有宁折不屈的气节)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柳——依恋(枝叶软如丝,风起时柔条千缕,依依飘飘)

3、

①小声默读课文 (熟悉课文)

思考:作者赞美杨柳的什么精神?标段

②应弄懂的词语:荆棘 宅边 冠冕 执著 芍药 皈依 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书如下:(分析课文)

作者与杨柳有一段自然的缘分

认识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伪

热爱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书如下:

作者发自内心赞美杨柳

外形:珠子 S线

内质:不求索取 甘于奉献

对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对比其它花木

杨柳:朴实谦逊

⑤归纳写作特点:对比鲜明 寓情于物(整合课文)

⑥归纳中心思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

(1)助词;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3)代词,虚指;

(4)文言代词,这,这个;

(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诸葛亮: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

(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

(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的作文是《难忘的第一次》,我感觉题目不是很难,因此,上课简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就开始说作文了。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能力没什么变化,让我很满意。

我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

一、选材独特广泛

在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经历的难忘的一件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选材时要选自己最难忘的,一定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通过回忆,互相交流了各自不同的第一次,写作时选材很独特,很广泛。

二、 描写真实感人

在习作指导时,我注重指导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如刘博林写的是发生在小时候除夕夜发生的故事,自己本来不喜欢吃饺子,但是妈妈说在饺子里放了钱,谁吃到钱谁在今后的一年里有好运,所以自己就拼命吃,结果撑得肚皮都圆了,妈妈才说忘了忘饺子里放钱了。我觉得自己上当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童真童趣,能唤起读者的共鸣。还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还有的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当家,第一次撒谎等。其实,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足的之处是:拓展题材的指导用得多了,对写作氛围的渲染少了。因为选材时间过长,致使无法对学生谋篇布局进行细致指导。大部分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了,灵感被激发了,但还有几位学生没有大胆发言,因而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这节课虽已结束,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遇到多么简单的问题,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真心对待学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课前准备】

有关海岛战士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大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读给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思考: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介绍了有关海岛的哪些事?

三、研读课文,感悟战士的爱国精神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研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

2、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交流的重点是:

⑴小高为什么上岛时把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⑵在尝瓜会战士们是怎么吃瓜的,作者为什么描写得那么详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战士尝瓜的那两个句子,体会战士的心情,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三、引导学生考虑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课题含义

1、质疑: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岛上战士为第一个西瓜开尝瓜会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

(小高探亲回来时把小昆虫带上岛,小昆虫在海岛安家落户后,蔬菜瓜果就能长得更好,战士们就能吃到更多的瓜果,建设美好的海岛的理想就能实现。)

2、读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写看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点明了课题。)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初读,学生能很轻易地弄懂战士小高要将昆虫带往宝石岛的原因,了解到尝瓜会上那只西瓜的来之不易,并通过对第二、第十三自然段地研读、演示,体会到边防战士热爱小岛、建设小岛的热情及爱国之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学习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说为什么)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那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法救不出去。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疑惑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疑惑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4、揭开两个疑惑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我们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

2、如果你是船长,当你随着船慢慢下沉,你会在心里说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板书设计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俱、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

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是“演讲”。从学生的相关经历引发交际话题,再从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演讲稿、演讲的表现力三方面让学生学习演讲方法,提升演讲水平。

第一部分,课文以两个泡泡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经历,既能引发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同学的表达欲望,分享自身体会,也为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树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创设班级演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话题。同时,以“学习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两个题目为例,让学生学习在题目中将演讲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化。第三部分则从观点、材料、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的说服力。第四部分则用小贴士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语气语调、停顿、重复、动作这类演讲技巧,旨在增强学生演讲的情感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演讲,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班级竞选都需要演讲。回顾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中所得,学生已经有了讲清楚、讲生动的语言表达基础,但在真实的演讲中,学生不仅存在表达观点时单纯讲道理、缺乏有力证明的情况,也有观点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同时也更多关注老师的肯定,与听众互动不足。而教材的编排中针对这些都给出了建议,因此,本课的提升点在于学习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练习如何演讲。

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优秀演讲视频以及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出“演讲”

1、分享经历,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演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演讲”,比如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的竞选演讲等活动,你是否参加过呢?说说当时的感受。

2、指名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就像大家说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一次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演讲稿,还得具备一些演讲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一方面使有过经验的同学讲出体会、收获,另一方面使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拟题

1、选择话题,拟定题目。

班里要进行一次演讲活动,有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几个话题,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说说你在这一话题有什么经历?结合你的感受和认识为演讲确定一个题目。

2、对比范例,修改题目。

(1)指名说题目,教师记录。

(2)对比“读书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说说感受。预设:看到“读书的快乐”这个题目,我就知道这篇演讲以“快乐”为主,而“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这个题目既有演讲的目的,也有做法。两个题目都能迅速让我们知道演讲者的观点。

(3)教师总结。

因此,一个好的演讲题目能够让听众对于演讲内容一目了然,既要观点明确,也要描述完整,体验意图。

(4)修改题目。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演讲话题,并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使得演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课本范例,学生知道了题目的作用,并且能够仿照,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修改,学习在题目中表达出表达核心观点。

(三)明确写法,试写演讲稿

演讲的题目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关注演讲稿了。一篇好的演讲稿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与情感传递给听众,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认同。那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是好的,怎样写一篇好的演讲稿?

1、出示要点,讲解格式。

我们先看看演讲稿的基本格式,一般有三个部分:

(1)开头:对听众使用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2)正文:表述观点并且围绕观点使用具体的材料进行说明。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提供支架,试写讲稿。

对于演讲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正文这一部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演讲稿具有说服力呢?

(1)师生交流总结:观点明确,列举事例,引用名言、故事等。(相机板书)

(2)列出提纲,为观点选例证。

(3)小组分享,交流评价。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有用具体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请你借助以下提纲,梳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四人互相分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学的演讲提纲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①观点鲜明吗?

②例子支持观点吗?

③例子的顺序是否合适?

(4)根据建议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学生能够明确写作思路。小组交流意在让学生聚焦到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思考演讲稿的条理性,再加上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演讲稿有了充足的保障。

(四)开展演讲比赛,评价总结

1、了解演讲技巧,感受演讲的表现力。

(1)出示“小贴士”。

演讲,最重要的还是“讲”。刚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演讲稿,要把它“讲好”,老师再给大家送上两点小秘籍: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欣赏经典视频,感受演讲者的表现力。

这两点秘籍如何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来看看。(学生观看之后,分享在视频中看到的演讲者是如何用语气、语调、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2、个人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3、小组演讲,交流、推荐。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建议根据话题相关性进行分组。

(3)小组依次演讲,互相提出建议。记着咱们的演讲秘籍,和自己组内的同学轮流演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演讲之后为演讲者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每组推选一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教师总结点:对学生的演讲热情进行肯定;围绕小组交流中反馈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再次强调指导。大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演讲情况,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参加最后班级的演讲比赛。

4、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选手已经确定好了,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比呢?(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归纳出评分标准,并进行补充。课上可以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下表,也可以当堂生成。)

内容

声音响亮,语调适当;

姿态大方,适时加入动作

表情丰富,和听众有眼神交流;

使用事例、名言,具有说服力。

等级

★★★★★★

★★★★★★

★★★★★★

★★★★★★

5、小组代表依次演讲,评选?“最佳演说家”。

我们先请几位演讲者依次进行演讲,每位同学有一枚大拇指贴纸,演讲结束之后,可以把它贴在你心中的“最佳演说家”身上。(评选结果揭晓,老师随机邀请两位投票同学说说投票理由)

6、教师总结。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与点评!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于演讲稿、演讲技巧进行了了解,并进行了眼睛比赛。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听到更多同学的精彩演讲,希望大家在课后再把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并练习演讲,我们有机会再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期待大家踊跃参加。

【设计意图】借助优秀演讲范例学习演讲技巧,在个人练习中应用实践,在小组演讲中进行展示,也在小组同学的建议中修改纠正,从而使自己内化演讲技巧。班级共同制定演讲评价标准,以及最后的班级展示是对学生演讲热情的再一次激发,也是对演讲稿、演讲技巧的又一次深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主题,读懂故事。

2、感悟哲理,真正做到启心灵之智,示行为之范。

设计理念:

1、体现“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引路——链接拓展”式阅读教学,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课文。

1、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每篇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课件

(1)做人也须像梅花那样,品性高洁,不媚俗,不唯上,永葆自己内心的清静纯洁。——《卜算子·咏梅》

(2)陷入绝境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跳水》

(3)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崇高气节。——《清贫》

(4)“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看似简单的愿望,但要想真正达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心性修养。——《儿子的采访》

(5)“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挑柴》

二、阅读本次链接的三篇文章,用“感言”的形式表达对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展示课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1、《听的艺术》: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路径。

2、《方法》:听话不要听一半,

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说话人的头上去。

3、《爱的诠释》:爱的智慧的诠释就是应“需”而为。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懂古诗,也要注意每篇文章最后的起“点睛”作用的话,并由此进行思考,谈感受,写“感言”。

三、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事件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随时记录。

展示课件

学生可以自己谈一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4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

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论证特色;学会通过圈点关键词来概括、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与奋斗,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3、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学习,能用其中的三种以上反馈到写作练习中。

教学重点:

通过圈点文中关键词、朗读课文重点语段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方法的目的与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故事导入,激起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多媒体投影故事内容)

2008年,美国一家公司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运营状况不是很好,公司高层考虑再三决定用裁员这种办法来度过危机,最后这样三种人员进入了被裁的行列:公司的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一天,负责人事的领导把这三类人员集合起来,告诉他们有一半人员将被解雇,假设你是从事这三种工作的一种,想保住这份工作,你该如何陈述自己的理由呢?(学生只要答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结合回答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保洁员: 我很重要,我们让每个员工有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送货司机: 我很重要,我们让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

仓库保管员: 我很重要,只有我们保管好材料、物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教师简要补充故事结局:公司高层听到员工这样的回答,感悟到每位员工都全身心地热爱、投入工作,于是决定不再裁员,改变策略,并在公司各个醒目的地方打上“我很重要”的标语,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看到标语都认为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很重的,更加积极努力的投入工作,这家公司终于渡过难关。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来说理的方法。

1、简述学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我们同学们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不能进入普高学习,在我们职业学校学习一项技能,将来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一开始有些同学对将来失去信心,但我们刚才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后,自信心肯定是提高了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看看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论述的?

2、通读课文,用圈点的方法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①投影课文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

扼(è)要 菽粟(shū sù) 濡(rú)养 粗糙(cāo)

瞳(tónɡ)孔 裸(luǒ)露 混淆(xiáo) 琴弦(xián)

翱(áo)翔 寰(huán)宇 微蹙(cù) 回溯(sù)

嵌(qiàn)合 怅(chànɡ)然

濡养:滋养。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微蹙:眉头收缩。

回溯:回顾,回忆。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时刻。

②设置提问: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笔圈点出有关“我很重要”的关键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面对 我很重要

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很重要

面对我们的父母我很重要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很重要

面对后代我很重要

面对友情我很重要

面对我的工作和事业我很重要

3、赏读重点语段,品味作者运用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写作特色。

①作者写了那么多我很重要的理由。哪个方面你认为写得?请朗读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如果大多数同学意见统一就集体朗读;如果不统一就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两个方面)

②这些段落为什么让我们读起来能产生共鸣?——因为作者的语言,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让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我们以“面对我们父母”为例来学习。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说说都用了什么修辞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拟人: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皱缩俩字形象写出父母伤心地速度和成程度)

排比:假如…假如…假如…(增强语气,强调我们对于父母亲的重要性)

夸张: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写出父母伤心的程度)

反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们不重要吗?(增强语气)

比喻: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孤本强调独一无二,性)

三、简要分析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1、设疑:既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很重要”,那作者开头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我”该怎样解释?

参考回答:千百年来,人们所受的价值观、传统理念的影响非常巨大,认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文中用一系列排比写出了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和下文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里的“我”指代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投影欲扬先抑的解释: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2、设疑:开头我们一起学习的故事中,为什么公司高层经过考虑将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纳入裁员的行列?

参考回答:一般学生都可能会回答出这三种人员技术含量低,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语:幸亏这些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令领导改变了策略,否则真的是要丢了工作。

3、设疑:那么一开始公司高层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我是不是重要”?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从成就事业的角度;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教师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那样响亮大声地说:“我很重要”。并要求同学集体朗读“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到课文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相信自己

播放歌曲《相信自己》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生方毅、闵琪等成功的事例及照片

例子一:我校05届电子专业学生方毅,07年获得浙江省电子比赛三等奖,毕业后自己经营电子厂,并在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例子二:闵琪,05届数控专业学生,08年在全国六部委举办的数控加工比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学校破格聘任他为数控实习指导老师。

在同学们深受感染之时,让学生以《相信自己》为题,发现自己的优点,写一段话,选取2—3位同学发言。

教师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每位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认真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必定会学有所得。

五、课堂小结

也许将来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功,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努力奋斗着”,因为“我很重要”。

六、作业巩固

1、思考题:能不能把题目改成《我最重要》,请说说你的观点?

2、继续完成《相信自己》的小作文300字左后,要求:必须运用三种以上修辞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7

《鲧禹治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

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形近字: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

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

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

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

④理论,交涉;

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yǔxīrǎnagwānagyánaggǔntànaghànliújiābai

()()()()()

3.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汤()陕()

寓()汪()嚷()烫()浃()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在习作中能搜集整理自己平日里最擅长的事,结合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鼓励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有层次地写好一篇习作。同时,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写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增强写作自信心。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整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2.结合“列提纲”例式,学会运用“列提纲”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并组织语言有序地表达。(重点)

3.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将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文章更丰满,更生动。(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列表格:写出自己比较擅长做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请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最擅长做的事情是什么?

预设:

(1)我最擅长跳舞,尤其是拉丁舞。

(2)我的拿手好戏当然是炒菜了,我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认可。

2.小结:是啊,像这样擅长的事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一起和同伴交流分享啊!

3.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我的拿手好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了解“拿手好戏”就是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学列提纲,做好铺垫

1.过渡:老师听说所有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可是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呢?我想一定会有很有趣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围绕这样的几个问题来想一想,说一说。

(1)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2)你是怎样练成的呢?

(3)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4)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一些?

2.学生围绕问题交流,并及时反馈。

3.小结:是的,大家说得特别好,可是习作也是需要技巧的哟!怎么才能把自己说的内容,写得有序、有层次呢?我们不妨来列一列习作的提纲。(出示习作提纲)

点明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点明拿手好戏是

挑西瓜。

我用“

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

简单介绍: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

《三招挑西瓜》

《三招挑西瓜》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

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

4.导问:通过这样的提纲,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将习作中要写的内容分成三部分,这样才会有顺序。

(2)还要将详写、略写的部分想好,做到心中有数。

(3)这样就可以围绕中心来写习作了,这真是好办法。

5.总结:这样就可以将习作每个部分要写什么理顺清楚了,习作切不可急于动笔,要根据习作要求,思考习作中心,快速写下提纲,再用流畅的语言组织成一篇文章,同时学会运用一些习作技巧,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会很棒的!请同学们来写一写自己的习作提纲,比一比谁写得好!

6.讨论:谁的提纲更有操作性?为习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习作前列提纲的好处,并试着写好提纲,为写好一篇习作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发现列提纲的好处,自主学习,提高了语文能力,同时学会了有序地表达。

三、关注细节,润色好文

1.过渡:写好了提纲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将习作写清楚,做到详略得当?我们来看一篇例文,请你来说一说,这篇习作例文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我的拿手好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人的拿手好戏都非常具有特色。我的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炸排条可是个技术活,你可别以为很简单。我炸排条是从爷爷那儿学来的。几乎每隔三个星期,爷爷都会炸排条给我吃。刚出炉的排条外焦里嫩,特别美味!这让我每周都想吃,可是爷爷又不是每周都有空,所以我就向爷爷请教了炸排条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我要自己动手炸排条!

首先准备材料。炸排条的材料其实特别简单,只需要排条和油。排条分猪肉的和鸡肉的。我选了鸡肉排条,因为我想做出KFC的感觉。材料准备好后,我开工了。我戴上围裙,卷起袖子,神气十足,就像酒店里的大主厨!

首先往锅里倒入足够的油,这油要足够多,我还特地用了量杯,小心翼翼地量好后才倒入锅中。然后开火,热油锅。我谨慎地把手靠近油锅,试试油温,等听见锅中的油“滋啦滋啦”地响时,我便急忙地用刚洗好的筷子夹住一根排条往油锅里放。“噼里啪啦”,锅里像燃放起来的爆竹,油花四溅。我闪躲不及,手上被溅起的热油烫到了,可疼可疼了!我赶忙逃开,惊慌失措地向爷爷求助。没想到,爷爷不慌不忙的,拿起锅盖把锅子盖上,再把火关掉。油花溅不出来了,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正当我想继续炸时,爷爷一把抓住了我的手,心疼地说:“你看你,油之所以溅出来,都是因为你没有把筷子上的水弄干。要不还是我来吧!”但是我并没有把筷子交给爷爷,我一定要学会自己亲手炸排条。爷爷还是放心不下,站在一旁看我炸。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不灰心,找来干抹布,把筷子上的水分擦干。把盛排条的空盘子里的水分也擦干,放在一旁备用。我把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后,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按照刚才的步骤,又开始炸排条了。我重新开火,等油温差不多了,把生排条放进油锅。排条放进油锅的那一刻,我急忙转身跑开了。过了几秒我回到锅前,看了看,那根排条炸的颜色已经变黄了。我又等了一会儿,等排条的颜色变得金黄时,把它捞出锅。一个排条做成了,我开心极了!接着,我又按照同样的方法炸了许多根排条。不一会儿所有排条都炸好了。我把炸好的排条精心摆盘,非常得意地端上了桌!

一下子,排条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餐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了过来。我让他们快尝尝,评价一下。他们尝了之后,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高兴极了!我自己也夹起一根排条,轻轻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滑嫩,太好吃了!从此以后,我一有时间,就自己炸排条。我的技术也越来越好。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还会请我炸排条来招待呢!看到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的样子,我的心里得意极了!

炸排条是我的拿手好戏,我很庆幸我一开始学的时候没有放弃,才学会了这样的拿手好戏!所以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学生汇报。

预设:

(1)点明了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2)炸排条的过程重点写,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习作变得很生动。

(3)写出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了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3.总结:是啊,借助提纲来写,写清楚了内容,通过描写动作与心情的变化,又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这样习作才能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结合例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习作是否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与发现,就是习得作文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例文也给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很棒的示范作用。

四、小试牛刀,修改成文

1.学生自己写习作,关注本次习作的要求。

2.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不是写具体了。再改一改,然后把自己修改满意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征求别人的意见。

3.引导学生组内推荐优秀的习作,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再次修改。

5.誊写习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9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独特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学习杨柳所表现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物、立意独特。

四、教具:

四张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引题:

三则科学界对植物所做的实验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植物也有生命力,我们不能随意践踏它们,同时让学生们知道文学家赋予植物象征意义是有科学根据的。(激发兴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课文延伸)

桃李——门生(俗话说“桃李满天下”只门生众多的意思)

竹——气节(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若,有宁折不屈的气节)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柳——依恋(枝叶软如丝,风起时柔条千缕,依依飘飘)

3、

①小声默读课文 (熟悉课文)

思考:作者赞美杨柳的什么精神?标段

②应弄懂的词语:荆棘 宅边 冠冕 执著 芍药 皈依 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书如下:(分析课文)

作者与杨柳有一段自然的缘分

认识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伪

热爱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书如下:

作者发自内心赞美杨柳

外形:珠子 S线

内质:不求索取 甘于奉献

对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对比其它花木

杨柳:朴实谦逊

⑤归纳写作特点:对比鲜明 寓情于物(整合课文)

⑥归纳中心思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凭借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激起情感。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踩在脚下,白天有海鸟相随,夜晚有星星相伴,强强是日盼夜盼的想到小闸屋来(板书:强强向往)。他多么想念爷爷那婉转悠扬的笛音啊,听,那就是爷爷的芦笛。(板书:笛音婉转)

二、情景交融,投入感情。

1、过渡:真美!多么有趣的地方啊!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2、齐读3~6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3、你觉得强强那天开心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清脆欣喜)

4、指导看投影,师生合作叙述第一部分,再次激情: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可以闻到海滩上的苇叶的清香,可以触摸到温润的海水、奇妙的贝壳。多诱人的海上景色呀!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吹芦笛的本领,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

三、品读感悟,亲身经历。

1、过渡:在小闸屋的这一天强强开心极了,可是夜晚很快就到了。

2、师范读,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①强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②加上动作读。

③此时的强强表现得十分(勇敢、胆大……)

3、学习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移情感受:

①过渡:可是强强真象他表现的那样勇敢吗?

②用“”划出8~10自然段中,描写强强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自己划的词句以及读课文的感受,并试着读好。

③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我们一个人睡觉时碰到暴风雨的夜晚。强强的处境比我们更危险,试着读好。)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五月天气较热,他浑身是汗,可是刚一探出头,想透口气,又吓得把头缩进去了。)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再走出去一步,就走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⑤齐读,读好这些句子。

4、学习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氛围:

①过渡:是什么让强强如此的害怕呢?

②再读8~10自然段,用画出找出让强强这么害怕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并把这些句子读好。

③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④此时的大海和白天的柔和平静还一样吗?用怎样的词来形容此时的大海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

⑤听一听录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对同学们说说你脑中浮现的情景。

⑥齐读,读好这段话,大海张开了他的大口,好象要把一些都吞进它的口中,小屋和屋内的一切都在摇撼,随时都有坍塌和被海水冲走的危险。

⑦出示:“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砰砰,窗户好象都要碎裂了)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指名读。

5、正因为大海是如此的狂暴,才使强强这样的害怕。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齐读8~10自然段,男同学读描写大海的话,女同学读一读强强的表现。

四、文中悟理,升华情感。

1、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声音?对,是爷爷的芦笛!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2、强强此时非常(惊喜、兴奋……),为什么这么开心这么兴奋呢?

3、爷爷就在身边,他安全了,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说,再来感受一下强强的心情。读“爷爷!爷爷!”

4、强强的兴奋是因为听到了芦笛声,爷爷的芦笛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同桌讨论。

出示:以前爷爷的芦笛声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此时此刻爷爷的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板书奇特勇敢吹出带给)

5、悠扬的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爷爷回来了,他对强强说:“昨晚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爷爷:“如果晚上再让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敢不敢?”

爷爷:“强强,你长大了!”

6、这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的?

②联系生活中事例说一说,你经历过那些事才获得提高和成长的。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同学们都能形成坚强的品格。

2、作业超市:

①以《强强又一次在小闸屋过夜》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搜集一些鼓励人们形成坚强的品格的名言、谚语等。

③搜集一些有关优秀人物经历大风大浪而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吹出笛音:婉转清脆奇特

爷爷的芦笛带给强强:向往欣喜勇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体会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四、掌握朱自清生平

教学重点

一、抓住“文眼”——威尼斯的“别致”,如何体现为“水上之城”的自然风光的明媚和古老文化艺术的“华妙庄严”

二、第二自然段写景极简练,抒情极含蓄,且二者交融,宜深入细致地领略

教学设想

一、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时对所提及的知识不要求学生会全面弄明白,只要求弄懂主要内容,把握住叙述的层次和表达方法

二、不知思考题刚

1、联系《背影》复习有关作者朱自清的知识

2、学习自学全文,并写出段落提纲

3、前半篇写威尼斯“水上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4、作者如何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他的“华妙庄严”?

5、分析这篇游记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三、教具准备欧洲他国(意大利地图)一份彩色粉笔

教学要点介绍文章有关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生平,初步理清构思脉络,讲析第1——4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威尼斯》(加着重号的板书),是朱自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欧洲旅游结束回国以后写的这篇游记写的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文化古城,文章的内容虽然比我们读过得《背影》复杂,但仍然体现出他写景散文的特色,即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语言自然清新、生动。

二、教师启发

我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么,谁能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那?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以后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拓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集》,毛泽东称赞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三、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西北岸,意大利北部,它是有一百多个小岛构成的,城内河道纵横,作为总干道,就是第一节介绍的相反写的S的大运河,威尼斯的南面就是沙提,课文中重点介绍的圣马可方场,就在城的南部临海的地点。

四、学生课内自学课文并画出段落提纲

(一)教师重点解说

1、多音字解说

着着色(zhuo)(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

出了个高着(zhao)(计算,办法)

着凉(zhao)(感受,受到)

你听着(zhe )(助词)

沈沉毅(chen)(这里同沉)(沉着)

沈阳(shen)(专门名同姓)

数数一下(shu)(逐个计算)

数次(shu )(几,几个)

数见不鲜(shuo)(屡次)

2、词语解释

花团簇锦;像花朵促成团,像锦缎集成堆。团聚成团;簇:集成堆。

华妙;华丽而美妙

阑干;同栏杆

沉毅;沉着刚毅

典丽风华;本指端庄美丽,富有风华和才华。

(二)提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全文共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水上城市”的特点时,从平视(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和俯瞰(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两个观察角度,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为你死的明媚景色。

第二部分(3——9段)以圣马可方场为中心,按时间转移的顺序,向四周环视,先从东部的两个建筑写起然后写南面运河中的夜曲,接着介绍西北的两个(建筑写起)两个教堂,再写到方场东面的公园,全文的材料及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极为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讲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层次极为分明。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教师讲述;威尼斯给人最初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别致”“别致”指跟寻常不同,即新奇可喜从第一节,看看威尼斯,是怎样“别致”的?

学生们回答,教师明确

别致

1、交通工具,小火轮,“刚朵拉”

2、大街,大运河

3、小胡同:小河道四有十八条

4、分述不同的船的作用

A、轮船;在大街上走,像公共汽车

B、刚多拉;哪儿都去,摇橹的小船

5、桥多:三百七十八座

6、威尼斯人爱水:喜欢乘船

(二)提问: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解释威尼斯作为水上城市的特点的?

学生们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用亲切对话的方式,引起联想

2、比喻作者巧妙的使用比喻,有些地方配合起来用,构成双关

3、文笔很细密,体贴读者的心理

(三)教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教生共同归纳:本节是鸟瞰,从全局中看威尼斯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环俯视)

碧波中团花簇锦的陆州(俯视)

水天相接(远视)

天空明镜透明(感受)

江南水乡景色(对比穿插)、

北欧全景(对比穿插)

六、教师总结

文章第一句中的“别致”二字是全文的总文眼,下边从“水上之城”写其“明确”,文化艺术之城写其“华妙庄严”,写“明媚”又从两个视角摄影,第一段是平视,活画出一幅“河网之城图”第二段是俯瞰,活画出一幅“海上之城图”

七、课堂练习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看,与力矩相同的一组是

例;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锦簇似地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2)已经近午了,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和谐的叫声

(3)这个亭聚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森林中却闪着烟火的红火光

(6)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八、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一、二大段

(2)预习第二部分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