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蒙学国学常识

古代“补习班”:教文科,也教理工科,最爱教八股

本文已影响 3.12W人 

考试辅导班泛滥成灾

古代“补习班”:教文科,也教理工科,最爱教八股

起源于隋朝的科举考试,到清末被废除,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当科举考试成为了士人一朝改变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后,各种形式的“科举补习班”应运而生。那么,古代的补习班有哪些类型?补习班都上些什么课?老师能不能赚到钱?和今天相比有什么异同之处?

  种类齐全:书院成明清时期最大的“补习机构”

古代的学制体系由官学、私学、书院组成。不过,地方官学数量少、人数不多;小型私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分散四野、很难管理。而书院大多有稳定的校舍、师资、经费来源和健全的管理规制,因此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中期,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以收藏图书的形式出现。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私人设立,作为隐居读书、聚徒教学的场所。到了唐末五代之际,由于战争及政治的影响,官府无法提供足够的求学处所,一些有所专长的士人便在隐居读书期间,结庐教授生徒,以书院或书堂来命名这种读书或讲学的'场所。五代时期的陈氏书堂,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陈氏书堂以“堂庑数十间”“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作为“游学之资”。选拔学生的标准很宽泛,称“弟子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教学内容也并不十分严格,往往因人而异。

北宋前期,中央给予科举及第者丰厚的精神及物质回报。为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那些无法进入国子监或地方官学的士人,“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形成一股建立新书院的热潮,白鹿洞、嵩阳、岳麓、泰山、茅山等著名书院在那时纷纷涌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在其《中国书院史》中曾提到,在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书院达到了720所之多,在数量上超过了唐五代书院总和的10倍以上。“学而优则仕”,培养学术人才与科举人才并举,成了书院普遍采取的方法。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