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蒙学国学常识

春江花月夜孤篇全压唐

本文已影响 1.65W人 

导语:《春江花月夜》,一首长诗,奠定初唐诗歌的优美意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歌吧!

春江花月夜孤篇全压唐

所谓孤篇压全唐这种说法,见仁见智。但毫无疑问,《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绝对是名垂千古的优秀作品。先引用该诗并大致划分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平声庚韵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仄声霰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平声真韵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仄声纸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平声尤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平声灰韵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平声文韵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平声麻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仄声遇韵

不难发现,张若虚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手法很是工整,每句七个字,每四句一换韵,且首句入韵,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是九首七绝连环相嵌而一气呵成。更精彩的是,这首诗的换韵,是随着意境的转变而转变的,做到了声情与文情的和谐统一。

我在这里划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景,中间有一个转折。景色由江月至林甸,由远及近,由“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开阔磅礴,至“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朦胧,气势由开转合,是收束的过程,因此这里的韵脚,由积极明亮的平声转至低沉的仄声,与意象融为一体。至此,春江、花、月几个意象已经铺陈完毕,自然而然地转入下一重意境。

第二部分开篇继续平声入韵,并通过江月引出新的意象,那就是江畔的人。春江花月夜虽然是宫体诗,但并没有像一般的宫体诗流于“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尴尬境地,而是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思考,将人(生命)与月(时间)进行了对比。这样的对比是带有几分苍凉的,因此再度由平转仄,收束情感。而更难得的是,很多诗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往往会感于人生苦短,在字句中流露出非常悲凉的格调,但张若虚没有,他这里反而以平静的口吻道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引用闻一多的评价来说,就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接下来的一部分是大篇幅的抒情,韵脚再度转为平声。这是根据“不知江月待何人”所进行的铺展,有扁舟,有楼台,有离人,有明月,通过几组意象描写了人生中的离愁别绪,而月这个意象穿梭其中,每四句中都会出现一次,呼应之前的对比。此处张若虚所用的技巧有如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咫尺千里。

到下一部分,则接近整首诗篇的`结尾,这里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续写游子在外落寞心情的同时,更交代至此已是“江潭落月复西斜”,与开篇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发生对比。而春、江、花、月、夜等意象在此全部出现,呼应开篇与主题,将全诗推向高潮。

到了最后四句,更是三处用月,让人想到了那首同样重复运用黄鹤意象的《黄鹤楼》。“斜月沉沉藏海雾”,本已西垂的月色这里更加黯淡。在外漂泊的浪子,有谁能借着这样的月色回家与相爱之人团圆?谁也不知道,不过至少刻骨的相思之情,在这样的月色下会更加明了。以平韵开篇,以仄韵收尾,以景开篇,以情收尾,以对景色的赞美开篇,以对生命的思考收尾,一咏三叹,百转千回,至此结束。

总结来说,那就是这首诗有文字美,有画面美,有音乐美,有结构美(或者说建筑美),且皆有不俗。而且它不是在简单地赞美风景或抒写离愁,它有着寥廓深沉的境界。也难怪闻一多赞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了。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